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不要把严格的规则强加给孩子

2016-06-04 15:36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二十三)

假如我们进一步观察所谓的“坏孩子”,几乎总会发现,他们对获得哪怕是最微小的学业成功都不抱希望。他们这种自我低估并不完全是自己的责任。周围的环境对于他们走入这条错误之途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家人在发怒的时候可能会说他们没出息。他们在学校感到似乎是在证实这些预言或谩骂,他们也缺乏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的长辈也同样缺乏这些能力)来纠正这种错误的看法和预言。因此,面对一件事情他们甚至还没努力去做,就已经放弃了。他们把由他们自己造成的失败视为不可克服的障碍,由此我们就知道给孩子的心理暗示有多重要了吧?

对于大人来说,犯错误就改正或许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错误一旦发生,矫正的可能性就很小。这些孩子尽管做出明显的努力却通常还是落在别人后面。因此,他们很快就会放弃努力,并开始寻找借口来解释他们为什么旷课或者逃学。孩子会认为自己被迫使用诡计蒙骗父母和老师。他们会向家里编造一系列他们在学校所作所为的谎言,而他们实际上已经逃学好长一段时间了。由于逃学,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就无法满足。这就驱使他们采取违法行为,来追求优越感。他们最终还会结成团伙,开始盗窃并且染上其他恶习,但是他们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一旦他们开始迈出这么一大步,他们就会寻求新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野心。只要他们的行动没有被发现,他们就可能犯下更大胆的罪行。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时也极端自负,这种自负和野心有着同样的根源。它迫使这种孩子不断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来突出和显示自己。当他们不能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寻得一席之地的时候,就会转向生活中的消极方面。

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工作者都熟悉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即我们经常在教师、神父、医生和律师家里发现败坏和任性的孩子。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职业声望较高的教育者家庭,而且还会发生在那些我们认为是重要人物的家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在所有这种家庭里,某些重要的观点不是被完全忽视了,就是完全没有被理解。作为教育者的父亲借助他们自以为是的权威把一些严格的规则和规定强加给他们的孩子。这样一来,他们就异常严厉地压迫了自己的孩子,威胁到孩子的独立。他们似乎在孩子身上唤起了一种反抗的情绪。

家长刻意的教育会使他们特别关注和监视自己的孩子。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是件好事。不过,这也经常使得孩子总想处于被关注的核心。这样一来,这些孩子会把自己视为一种用来展示的试验品,并认为他人应对此承担责任,因为他人是决定和操纵的一方。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