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孩子平时有一些“小毛病”,例如,有的孩子说话时喜欢带有“嗯……嗯”“这个……那个”或者“然后……然后……”之类的口头禅;有的孩子说话时喜欢摆弄自己的衣角或者边说话边玩手里的东西;有的孩子说话时眼睛看着地面,好像不敢正视对方;还有的孩子喜欢做一些如咬手指、抠鼻孔等不文明的小动作。这些“小毛病”虽都算不上大问题,却不太雅观,而且在特定情况下有些“小毛病”会影响孩子的前途。
孩子在说话时出现因为思考而停顿的情况在所难免。但是,家长不能因为孩子需要思考而一直允许孩子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建议孩子在说话前先思考好一个大体的思路再开始说话,要先思考再发言,不能因为没有思考好就开口而影响了整个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其次,要纠正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由于一般的孩子在见陌生人时有一种胆怯感,所以,在与陌生人说话时,就难免有一些怕出丑、害羞的感觉,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家长就应当多为孩子创造一些与外人、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鼓励孩子多与陌生人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如果孩子在与陌生人说话时有摆弄衣角的习惯,家长就可以轻声地提醒一下孩子“注意不要有小动作”;如果孩子在与陌生人说话时,眼睛不敢正视对方,那么父母就应当提醒。
家长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小“不是”,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就像割伤了皮肤自然会感到痛一样,孩子犯了一些小错误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家长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同样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面对孩子的失误,家长可以换一种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他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的批评,孩子比较爱听。
由于经验不足或心不在焉出现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家长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他会知道以后该如何做。【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