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急刹车”或加速风险暴露
在经历连续多年的快速扩容后,信用债融资似乎出现了“紧急刹车”的迹象。今年5月,非金融企业信用债净融资额罕见出现负增长,当月净融资额为-96亿元,这也是近6年来首次出现。
“宽松融资支撑信用基本面的核心逻辑开始动摇。”业内人士称,过去两年,宽松的再融资环境对于企业整体现金流和流动性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系统性违约风险的发生,对信用利差低位构成持续有力的支持。然而,这一局面可能正迎来拐点,信用基本面压力正在逐步加大。
分析人士认为,监管层控委外、降杠杆的政策导向,以及持续发生的信用违约事件,令市场风险偏好快速降低,投资者购买债券热情明显下降,低信用资质发行人融资困难度也明显提升,信用风险或进一步加速暴露。更令人担心的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伴随着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持续推进,结构融资紧缩的预期也逐步在尾部区域自我实现,信用债到期滚动融资压力明显加大。因此,要警惕再融资收缩成为压垮信用债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对产能过剩行业和资质较差的个券应适当规避。
国务院:完善中央财政科研资金管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对他们的成长给予更多关爱帮助;确定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措施,更大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决定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持续降低就业创业门槛。
会议指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大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培育新动能,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确定,一是简化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将直接费用中多数科目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下年使用,最终结余资金可按规定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二是大幅提高人员费比例。增加间接费用比重,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占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比例,最高可从原来的5%提高到20%。对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参与项目的研究生、博士后及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均可按规定标准开支劳务费。三是差旅会议管理不简单比照机关和公务员。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可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研究制定差旅费管理办法,确定业务性会议规模和开支标准等。四是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对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项目可自行采购和选择评审专家。对进口仪器设备实行备案制。五是合理扩大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基建项目自主权,简化用地、环评等手续,对利用自有资金、不申请政府投资的项目由审批改为备案。同时,要落实和研究完善股权激励政策,建立科研财务助理等制度,精简各类检查评审。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强化自我约束意识,完善内控机制,确保接得住、管得好,营造更好科研环境。
央行5月对金融机构开展2900亿元MLF操作
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公布5月中期借贷便利开展情况。人民银行表示,5月,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共2900亿元,其中期限3个月1750亿元,6个月1150亿元,利率分别为2.75%,2.85%。同时收回到期中期借贷便利1478亿元。5月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16375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在提供中期借贷便利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还在公开市场进行了单日资金净投放。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当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95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持平于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