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日前发出的五张行政处罚书,将胜利精密重组背后的内幕交易细节逐个曝光。这桩内幕交易案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不仅公司董事长、董事、董秘集体扮演“泄密者”的角色,流通股股东、董事配偶、重组标的董事长、曾经的洽购方总经理也纷纷深陷其中。
案由 胜利精密拟重组智诚光学
2014年6月8日,胜利精密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董事长高某根提出公司决定进军移动通讯领域,向手机、移动通讯大部件方向发展,近期将通过收购相关企业的方式快速进入移动通讯领域,具体事项由高某根、乔某负责推动,参会董事均表示同意。之后,高某根与苏州智诚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某仓确定了胜利精密收购智诚光学的“两步走”步骤,并且对一部分股权的收购价格进行了商议,收购意向及收购计划等事项已经确定。
当年12月22日,胜利精密发布公告称,12月18日,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及其相关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南京德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份;购买苏州智诚光学科技有限公司73.31%股权以及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同时,公司向不超过10名其他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用于本次交易现金对价的支付。
证监会认为,内幕信息形成于2014年6月8日,内幕信息敏感期为2014年6月8日至12月22日,胜利精密董事长高某根、时任董事陈某良、董秘包某青参加了6月8日的会议,知悉公司收购转型的计划,根据有关规定,是本案内幕信息知情人。
第一幕
董事长、董秘泄密流通股股东
2011年,欧阳俊东首次出现在胜利精密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截至2011年6月30日,欧阳俊东以持股1.379%成为胜利精密第五大流通股股东。在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三季报中,欧阳俊东从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消失。
证监会查明,在2014年6月8日至12月22日的内幕信息敏感期内,欧阳俊东与高某根、包某青、陈某良频繁通话,使用本人及王某勤、蔡某喜、顾某珍账户买入胜利精密股票约439万股,成交金额约3886万元,获利约717万元。
从账户交易情况看,王某勤、蔡某喜两个证券账户自2014年7月初大量买入胜利精密。其中,王某勤账户同期仅交易胜利精密,大量买入少量卖出;蔡某喜账户同期主要买入胜利精密,交易量较其他股票明显放大;欧阳俊东账户7月买入胜利精密8月卖出;顾某珍账户在7月仅买入胜利精密一只股票。上述账户对胜利精密的交易活动与内幕信息高度吻合。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统计,2014年6月9日(前一天为周日)胜利精密开盘价为8.18元,2014年12月22日该股停牌三个月后复牌,开盘即涨停,创出12.39元的最高价,随后震荡下行,大跌6.84%,收盘价为10.45元。70多个交易日,胜利精密股价筑底盘升,其间最大涨幅为51%,涉案人采取多买少卖或不卖的方式赚取差价。
证监会依据相关规定,没收欧阳俊东违法所得717.2万元,并处以717.2万元罚款。
第二幕
董事配偶精准买入
除欧阳俊东之外,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胜利精密董事陈某良的配偶陆小萍使用“王某勇”账户买入胜利精密118.33万股,成交金额1102.59万元;卖出1万股,成交金额8.84万元,获利132.5万元。大量买入集中在2014年7月1日至7月15日期间,陆小萍的交易活动同样与本案内幕信息基本吻合。
证监会依据相关规定,没收并处罚陆小萍各132.5万元。
第三幕
智诚光学董事长成消息源
证监会的调查显示,内幕信息敏感期内,袁某超与苏州智诚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某仓有通讯联系,张琴与袁某超关系密切,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张琴有明显买入胜利精密的痕迹,而且买入时点与王某仓、袁某超通话时点一致,故被认定为内幕交易。证监会对张琴处以10万元的罚款。
第四幕
“群众知情人”闻风买入
证监会在调查中发现,智诚光学股东、苏州日亚的负责人李文龙,在知悉胜利精密收购智诚光学一事后使用其配偶账户买入胜利精密,构成内幕交易。昆山市龙显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卫强曾参与胜利精密与龙显光电的收购洽谈,得知胜利精密计划转型后,在内幕信息敏感期买入胜利精密获利12.95万元。证监会决定对李文龙处以10万元罚款;没收卫强违法所得约13万元,并处以约13万元罚款。
分析
董监高成内幕交易主体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由于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能够更为便捷和及时获知上市公司重要的尚未公布的内幕信息,与其他公众投资者相比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从近年来证监会内幕交易案件的处罚情况来看,上市公司董监高是主要的内幕交易行为主体。
证监会今年2月宣布,2015年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共立案调查85起,位居各类案件之首。去年11月1日,曾经的“私募一哥”、“泽熙系”掌门人徐翔被有关部门带走协助调查,至今未有结果。据新华社报道,徐翔被有关部门带走,主要原因便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股市内幕信息,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交易价格”。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表示,“现在国内也已经开始采取一些大数据的手段来进行案件调查,但是从未来长期的角度来讲,要让所有投资者都参与监督,才能更好地发挥效果。同时,规范内幕交易的立法使违法成本大大提高,现在(内幕交易的)获利和成本完全不对称。”
有投行高管表示,依照目前的规定,进行内幕交易的违规成本太低而获利太高,内幕交易才会猖獗。除了要根据市场影响来提高罚款额度外,增加市场禁入甚至入监的处罚也是必要的。文/本报记者 刘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