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包括脑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是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如果发现、治疗不及时,很可能会影响肢体活动、言语等正常功能,甚至造成生命意外。脑中风的发病受基础疾病、生活方式以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像季节交替之时忽冷忽热的不稳定气温,也是影响脑中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关专家提醒,春夏之交,素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自我防护,如果出现突然一过性的头晕、麻木、口齿不清等症状时,千万不要大意,要及时就医,争取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本报记者 梁蕾
讲述:一朝住院,查出六次脑梗
半躺在病床上的马阿姨活动着手脚,抬腿,举手,摸耳朵,动作虽慢却十分自如。虽然在及时用药、针灸理疗和坚持康复的综合治疗下,现在看起来并无大碍,但马阿姨想起大约一个月前的那个早晨,仍然是心有余悸。那天早晨她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忙活家务,但在9点左右时突然动不了、也说不了话。家人赶忙把她送到医院,诊断为脑梗,而且已经超过了6小时,已不再适合做溶栓治疗。家人不太明白,明明是一发病就送来了,怎么会超过6小时呢?在紧急救治、病情稳定后,马阿姨才告诉家人,自己在当天凌晨3点左右就感觉到了不舒服,因为怕给家人添麻烦,才一直忍着没说。
更让家人和马阿姨感到不解的是,CT显示她曾出现过六次脑梗的迹象,但根据回忆,马阿姨虽然有高血压,但也就是在二十年前有过一次类似此次发病的情况,输液之后也就没事了,那没发现的四次,是怎么发生的呢?
提醒:春夏之交,身体不适别拖着
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何立教授表示,脑梗等脑中风疾病的发生,受基础疾病、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像目前春夏之交,虽然逐渐变暖,但季节交替之时往往气候还不稳定,阴晴不定,很容易引起血压的波动而致脑血管意外。而且,像马阿姨这样的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身体调节能力较差,而且本身往往又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变,更应在季节交替时提高警惕。何主任提醒,下半夜凌晨时分往往是中风高发的时间,老人若在这个时间出现不适症状,千万不要怕麻烦等天亮再看病,要知道,脑梗发生的6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一旦错过,就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或容易造成偏瘫、言语不利等后遗症。
对于像老年人、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中风高危人群来说,中风发作的一些征兆还是应该多了解一些。何主任介绍,中风起病虽急,但在发作之前也会因短暂性的脑缺血而出现相关前兆,例如一过性的头晕、肢体麻木、眼前突然发黑或吐字不清、说不出话等,有的还会出现走路跌跤等。这些症状往往突然出现,但持续时间短,很容易被忽视,这也可以对马阿姨多次脑梗却浑然不觉做出解释。这些“小”症状不重视,就会导致治疗时机的错失,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治疗:抓紧时间,综合治疗
中风如果能早发现、早预防固然好,但如果中风已经发生,那就要第一时间送医接受及时、规范的治疗。对于中风的治疗,何主任建议无论是在急性期还是康复恢复期,最好接受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坚持对症用药、控制好血压等指标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或针灸、按摩等促进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进行针刺,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还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防中风的再次复发等。
保健:常按按这些穴可防病强身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家也越来越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许多疾病配合中医治疗都可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例如针灸等,不仅可以防治中风等脑血管疾病,还可用于面瘫、颈肩腰背腿痛等,适用范围较广。但何主任提醒,无论是针灸还是拔罐、刮痧等中医方法,都不提倡在家自己操作,因为普通人毕竟不是医学专业人士,难免会出现取穴不准或操作手法错误、消毒不过关等问题。不过,何主任也提供了以下几个常见穴位,大家可以在平时经常按压,也可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风池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正当耳后入发际处,可以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30至50次,可以起到疏风通络,醒脑开窍作用,特别适合中风病、神经性头痛、颈椎病、高血压的人群。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当上臂两骨之间,亦可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30至50次,起到镇静安神,通络止痛的作用,特别适用脑血管病后遗症、冠心病、失眠、眩晕病的人群。
中脘穴:位于前正中线上,神阙穴(肚脐)与胸骨体末端中点处。可以用手掌部顺时针方向揉按30次至50次,起到疏通经络,通腑泄热作用,特别适合脾胃不和、呃逆、便秘、泄泻人群。
足三里:位于黩鼻穴下3寸,简易取法:四指并拢放在膝关节外下方,小指外侧即是足三里穴的水平线,再用另一手拇指沿胫骨前嵴下划,拇指尖与水平线交界处即是该穴,可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30至50次,起到健脾和胃,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体弱多病,中风病、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下肢萎软无力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