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为何“不欢乐”?

2016-05-09 18:09 海南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欢乐颂》为何“不欢乐”?

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天然地就会被寄予更多的关注和要求,《欢乐颂》借了“神剧”的东风,自然应该有更好的表现。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短暂的热度之后,坊间对它的争议也渐渐盖过了赞扬

如果说今年“五一”档期最火的影视剧,那么《欢乐颂》认第二,可能没有第二部剧敢认第一。“《琅琊榜》可以没有女主角,而《欢乐颂》则可以不用男主角”,同一剧组和班底却有如此大的转变,噱头不可谓不足。然而几天的播出下来,《欢乐颂》的口碑和评价,却并未出现预设中的一片大好,而是呈现出爱恨交织,喜忧参半的节奏。爱的说它励志向上,恨的说它三观尽碎。那么这部“强势回归”的时尚剧究竟为何能引发“刷爆朋友圈”的诡异效果?我们不妨来一探究竟。

《欢乐颂》为什么会火?

近几年活跃在荧屏上的几部重要的电视剧,从2014年的《北平无战事》开始到去年的《琅琊榜》,都是出自侯鸿亮和孔笙的“正午阳光”团队。这个侯鸿亮担纲制作,孔笙和李雪导演的组合,一时间被坊间称为“铁三角”,而胡歌、王凯、靳东、刘奕君等一票高演技的演员班底,也为他们奠定了影片的质量保证。从2014年的《北平无战事》的“剧王”现象,到之后《伪装者》和《琅琊榜》的乘胜追击,一方面,高品味、精细节的品牌形象已经在观众心中稳稳站住了脚跟,而另一方面,这几部剧以男性为叙事核心的剧也渐渐露出程式化的迹象,甚至被网友笑评为“直男癌”,不免有“阳盛阴衰”之感。

有品牌、有口碑、有空间,剧组趁着热度打出“转型”的牌面,倒也是相时而动的选择。于是在这种情势下,“五美争艳”的《欢乐颂》就显得恰逢其时。原班人马转战时尚轻喜剧的战场,“正午阳光”似乎是要向市场宣示一种拒绝被标签化的姿态——风格神马的,本来就是浮云。

如果不以苛刻的眼光来审视的话,《欢乐颂》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情节顺畅,结构严谨,制作精良,并且充分展现了正午阳光品质和风格的“良心剧”——虽不及《琅琊榜》般惊艳,但至少在国剧市场上,却也是能够达到七八十分的水准。甚至“五美”的日常生活,都在现实中被做了精细的还原。大到安迪被“黑”的“人肉帖”,小到曲筱绡和赵医生调侃互粉的微博账号——能把“道具”做到如此精细,剧组之严谨可见一斑。事实上,在当下的时尚生活剧这种槽点满满的“重灾区”,能够做到被深扒而基本没有bug的作品并不多见。至少在这一点上,《欢乐颂》的这种严谨的“工匠精神”,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当然,一部剧是否好看,仅仅有细节还远远不够。能否把一个底子不错的故事讲得有趣才是作为杀手锏的存在。同样是几十集的剧,当年的《潜伏》原著不过一部中篇,而《甄嬛传》却是百万余字的超级长篇,可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讲法”的重要性要远大于故事本身。而在这一点上,《欢乐颂》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良基因。单从叙事节奏来说,《欢乐颂》并未像一般时尚剧一样,刻意营造出一种“雷厉风行”的姿态,而是徐徐而讲,娓娓道来。甚至作为“颜值担当”的王凯,要等到第10集才缓缓登台。这样一个格局不大的故事,能够做到不疾不徐的慢慢铺陈却又不让人觉得乏味或刻意,其中的用力之处往往是在暗不在明。这是态度,同样也是功力。

事实上,《欢乐颂》会饱受关注甚至引发各种讨论,究其原因,“神剧”的惯性效应和强大的制作团队,双方原因兼而有之。就像剧中安迪的形象,既有自带的强势主角光环,又有资深的个人能力作为保证。而所谓“存在感”即是如此——你可以爱,也可以恨,却无法忽略它的存在。

22楼里那些“不尽人意”

然而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天然地就会被寄予更多的关注和要求,《欢乐颂》借了“神剧”的东风,自然应该有更好的表现。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短暂的热度之后,坊间对它的争议也渐渐盖过了赞扬。三观不正、人物虚假、不接地气……强大的代入感并没有带来认同或共鸣,却相反激起了许多负面情绪:崇拜精英,渲染阶层和出身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差异。这些问题在《欢乐颂》里似乎显得异常尖锐,像一根尖刺,令人如坐针毡。

事实上,《欢乐颂》所讲述的,还是一个都市女性的“成长”故事,无论是富二代曲筱绡,还是农村女孩邱莹莹,又或者智商和能力双重开挂的“海归”安迪,她们每个人都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自己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而难题面前人人平等。“成长”的故事最好讲,自强不息,进取向上是不二法门。在强者身上励志,对弱者给予帮助,让观众感到微苦的现实和明亮的希望,一切便很美好。

然而《欢乐颂》却试图在其中注入更多的内容。故事把五个不同阶层出身的姑娘设置在同一个空间当中,无论是阶层还是文化背景,又或者经济能力,她们之间所蕴藏的冲突显然是作品“折射现实”矛盾点。让剧情在这种矛盾之中推进,而后用一种“不打不相识”的“闺蜜”情感作为纽带,点出冷漠都市中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一面。这样的设定虽好,却无法掩饰在实际操作中的无力。就像剧中樊胜美在面对父亲中风却捉襟见肘,而安迪的一身行头却能抵得过樊家的两次手术费。虽然安迪始终慷慨大方地提供帮助,然而那种赤裸裸的阶级差异,却不是“闺蜜”之间的脉脉温情所能冲淡和掩饰的。

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理想”和“地气”之间,《欢乐颂》兼顾的处理方式其实并不明智。在22楼这样一个逼仄的空间中,现实的骨感会生生吞没理想的丰满,使后者看上去虚假无力,而导演试图用“温情”来打通的“灰色地带”,其实并不存在。

一念成败:坚持还是固执?

在笔者看来,《欢乐颂》之所以会在以上问题上留下败笔,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忽略了推敲,而恰恰是因为一种“坚持”。倘若抛开情节只论结构,《琅琊榜》和《欢乐颂》所讲述的内核甚至可以被视为相通。《欢乐颂》为人所诟病的所谓阶层意识、精英崇拜,恰恰是侯鸿亮和孔笙们所一直坚持的观念和意识形态。麒麟才子“可得天下之才”放到21世纪的上海,便是海归学霸安迪安身立命的资本,而梅长苏夺嫡、翻案的难度,又与乡下出身的樊胜美想挤进上流社会异曲同工。

然而同样的内核,放到历史里波诡云谲,激荡人心,放到现实和当下便会显得不近人情。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弱肉强食、杀伐无情的存在,所以即便残忍甚至血腥,也不会令人发指,反而会凸显出理想主义的珍贵——说到底,《琅琊榜》本身就是一场历史的大梦。我们在其中并不扮演任何角色。因其遥远,故而完美。

然而《欢乐颂》所讲述的,确实是最终要落实到一碗鸡汤和一场酒会上的烦恼人生。既然“烦恼”,便需要熨帖,同时也便需要更多的同情。而这种同情,却并不是把“袍泽之情”换成“闺蜜情谊”就能解决问题的。精英主义、现实批判,这些都没有问题甚至非常珍贵,然而在一个以青春、成长和婚恋为核心的叙事里,试图进场的问题太多,却又没有一个足够复杂的故事来支撑起这种野心,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留下混乱和遗憾。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丁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