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野菜野蘑菇不要采

2016-04-15 10:06 南宁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路边的野菜野蘑菇不要采

如今,人们越来越爱吃野菜,甚至一些野蘑菇、野果也会摘回来吃。但误食有毒植物易引起中毒,严重的可致人死亡。南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昨日发出风险提示,目前正是野蘑菇、野菜中毒事件的多发季节,提醒市民尽量不要在野外采食。

误采食有毒植物中毒

野菜是指自然生长的未经广泛人工栽培的可食用草本或木本植物,一般春季食用较多,具有独特风味。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共收到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68起,中毒人数1045人,死亡89人,绝大多数死亡发生在家庭,主要原因为误采误食。

每年的3月至6月是野生菌类生长繁殖的旺盛期,也是误食毒蘑菇引发中毒事件的高发期。记者从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了解到,近期已接到居民外出扫墓误采食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报告,常见的毒物主要是毒蘑菇和断肠草。毒蘑菇又叫毒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知的有毒蘑菇种类有430多种。广西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潮湿,适合野生蘑菇生长,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剧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肉眼和经验难以辨别,极易误采误食而引起中毒。毒蘑菇毒性非常强,病死率极高,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

断肠草俗称大茶药、山砒霜、烂肠草,在广西境内广泛分布。断肠草主要有毒成分为钩吻碱,具有极强烈的神经毒性。断肠草中毒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凶险,如抢救不及时可在1至8小时内死亡。由于断肠草与一些中草药及野菜的外观相似,市民对野生植物要谨慎食用。

勿乱采食野菜野蘑菇和野果

食药监管局工作人员表示,野菜和栽培蔬菜一样,营养成分丰富,但影响会有差异。食用野菜重在尝鲜,难以满足人体所有的营养需求,市民应注重食物多样性和膳食平衡,不宜多吃。

野菜采摘要注重新鲜,不认识、不熟悉的野菜不采、不吃,卫生环境较差的区域及公路周边的野菜也不要采摘。生食野菜应清洗干净。对不宜生食的野菜,需要经浸泡、蒸煮、烹调等处理。

野菜生产经营者应严把原料关,严禁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野菜,同时保证原料新鲜安全,采用合理的贮藏条件、加工及烹调工艺。野菜生产企业应保证产品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并出厂检验合格。

南宁地处亚热带地区,野菜资源相对丰富,但应注重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大规模采摘,影响甚至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

自治区疾控中心也提醒市民,春季气温回升,雨量增多,市民要小心毒物出没。不采、不买、不卖、不进食不熟悉的野蘑菇、野菜和野果;不买食不熟悉的、无正规厂家生产标签的自泡酒;警惕误食毒蘑菇、有毒植物,避免进食配方不明的自泡酒等引起食物中毒。如食用蘑菇或不明植物后出现恶心、呕吐、无力等身体不适症状,要立刻进行催吐,将未消化的毒蘑菇、有毒植物排出体外,并立刻送医院救治。同时保存好相应证据,可以拨打12331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涉及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蓝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