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透支品牌致业绩高压
由于卡思黛乐在国内采取的是全国代理的经销模式,每家经销商分别代理不同的产品系列,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经销商代理的产品系列通常会包括高、中、低几个档次,并根据不同的档次推出不同的产品。这使得市面上流通着各个系列不同档次的卡思黛乐的产品,但其产品价格细分都有重合地带,差异化不明显,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同业竞争”,也使得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发生混淆,无法清晰直观对产品形成印象。
业内人士指出,卡思黛乐的经销渠道致使其内耗严重,制约了业绩增长和品牌推广。旗下各大经销商内部分化,各自推广旗下品牌,难以形成品牌合力,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
葡萄酒专家李欣新进一步指出,在葡萄酒市场尚未成熟之际,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主要是品牌导向型,但由于卡思黛乐的品牌过度使用,致使企业品牌力透支,产品也因过于分散无法形成聚焦;而且缺乏对于消费者的引导培养,致使业绩也承受着压力,这是促使卡思黛乐进行经销商洗牌的直接原因。
此外,自卡思黛乐进入国内市场以来,曾以译名“卡斯特”对产品进行推广,在2001年,卡思黛乐联手张裕推出“张裕卡斯特”,但遗憾的是由于未及时注册该中文商标,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商标之争。受此影响,2013年公司启用了新的中文译名“卡思黛乐”。
李欣新表示,卡思黛乐一直以来打造的是“卡斯特”品牌,其商标之争虽已落幕,但也严重影响了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这也导致了企业竞争力下降,品牌发展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