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在天津举行的第三届两岸三地房颤抗凝高峰论坛了解到, 60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发病率高达6%以上 ,由房颤导致的脑中风致死、致残、复发率极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朱俊教授指出,虽然有些房颤患者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但并不意味着脑中风的风险不存在,只有坚持抗凝治疗才能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三大误区存在,房颤抗凝治疗率低
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中风,由房颤引起的中风比高血压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危害更大。因房颤引起的血栓往往体积较大,一旦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的主要血管,就会造成大面积的脑组织坏死,导致偏瘫、死亡等严重后果。数据显示,由房颤引起的中风患者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 ,即使幸存也面临长期致残的威胁。
朱俊教授强调:“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几率在一生中会罹患房颤 ,并且一旦发生过房颤,会反复再发。但多数患者发生房颤时并没有特殊的感觉和症状,接近1/3的患者是在发生中风后才被诊断为房颤,因此房颤患者要重视抗凝治疗,并坚持用药。”
但我国房颤患者由于存在诸多误区,导致抗凝治疗比率不尽人意。
误区一:房颤患者没有不适感就停止服药
朱俊教解释,许多房颤患者不理解为什么平时没有任何症状还需要每日服用抗凝药物,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无关。因此房颤患者应该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风危险因素评分,如果评分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阵发、持续或永久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药。抗凝药实质上是通过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块,来预防中风的发生。
误区二:担心抗凝药会有出血风险
很多房颤患者听说抗凝药可能有出血风险时,就非常害怕,不敢采取抗凝治疗。专家表示,服用抗凝药预防中风的获益要远远大于出血的风险。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艳敏教授表示:“目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出血中最严重的颅内出血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例如达比加群酯,即使发生出血大部分也是较轻微的,在临床上是可以救治的。”现在,欧美和国内的权威指南均推荐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