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风传“高锰钢”电水壶喝了变傻 专家称是误读(2)

2016-03-28 18:17 扬子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质监报告为何发酵成“毒水壶”事件?

记者追问

1、烧水的壶为什么用4%乙酸测

当“高锰钢水壶”刷屏朋友圈,引起不少消费者担忧的时候,网上也有文章进行“辟谣”,并指出江苏省质监局的检测方法很有问题,江苏省质监参照的是SN/T2829-2011的标准《食品接触材料金属材料食品模拟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进行检测,但这个标准里食品模拟物采用的是4%乙酸食品模拟液而不是日常用的水。明明是烧水的壶,为什么要用4%乙酸食品模拟液来检测?

扬子晚报采访一位业内专家后获悉:在此次检测中,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加速锰析出的过程,就像检测某种产品的耐老化程度,检测人员不可能等到产品用坏了再检。GB9684-2011和SN/T2829-2011,都是引用执行GB/T5009.81,其中规定的浸泡液都是4%乙酸,这是化学领域的标准做法。

2、“高锰钢”到底有没有危害?

其实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为关注的就是,“高锰钢”到底有没有危害。在江苏省质监局此前的发布中就提及:高锰钢虽然外观上与304不锈钢相似,但抗腐蚀性能不及304,因为不锈钢中起抗腐蚀性能的元素主要为铬和镍,304不锈钢中铬含量为18%-20%、镍含量为8%-10%、锰含量小于2%。由于镍价远高于锰价,有的厂家为了节省成本,便用高锰钢替代304不锈钢,而且消费者通过肉眼根本无法进行区分。如果长期使用高锰钢比304不锈钢极易生锈,而且一旦表面腐蚀后,各种重金属溶出风险都会随之增加。

虽然“高锰钢”被称为“毒钢”显得危言耸听,但质检专家仍建议消费者在日常选购电水壶时,优选304不锈钢。扬子晚报记者在查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标准后发现,其实标准中明确要求:在产品或最小销售包装上应标识“食品接触用”,以及不锈钢类型,但在此次监测的电水壶产品中,检测出304牌号不锈钢的有19批次,无牌号的高锰钢25批次,这不仅说明电水壶行业内使用高锰钢较为普遍,而且使用高锰钢的企业也“心知肚明”。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