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天气特殊,宝宝容易生病,怎么办?
“妈咪帮忙团”邀请了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的高志妹副主任医师,看看她是怎么说的吧。
风邪入侵?分清风寒风热
高志妹说,风是春季的主气,而风邪也就是春季最重要的致病原因。因为按照中医理论,风与寒、暑、湿等均属于“六邪”之一,而其他外邪也可以依附于风,然后入侵宝宝的身体。所以《素问》等古籍里甚至提到,“风为百病之长”,这也不算是空穴来风了。
风邪可以引起的疾病很多,但对于宝宝来说,最突出的就是“伤风”感冒了。但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又有风寒风热之分,所以爸爸妈妈首先要懂得区分何为风寒,何为风热。
就还以感冒来说。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所以多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除了专门药物外,爸爸妈妈很关注的姜汤之类,也是应对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则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一般没有明显的受凉病史,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所以它经常用到的不是姜,而是菊花、薄荷、桑叶等,咳嗽时候喝梨汁其实也是针对这一类感冒。
风寒和风热哪怕导致了同一大类疾病,治疗药物也是不同的。就好比风寒感冒咳嗽的不适宜吃梨子,而风热感冒的喝姜汤多半要糟。另外,爸爸妈妈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宝宝的病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有的宝宝,一开始是受凉的风寒感冒,这时候爸爸妈妈煮点生姜红糖水喂给宝宝也没问题。但可能1-2天,甚至几个小时后,宝宝就会出现一些“化热”的表现,此时再用姜汤,以热治热,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春火上炎?辨明虚火实火
春季除了有“风”,也特别容易有“火”。
高志妹告诉记者,依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春季万物生发,树木生长,五行为木,肝脏五行同属木,肝主情志,所以春季人容易情绪波动,而且特别容易动肝火。
这一点就算是宝宝也不能避免。很多爸爸妈妈会发现,宝宝到了春天,情绪波动大,容易生气和激动,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及时发现和安抚,平复宝宝的不良情绪,宝宝也会肝气郁结,日久化火。
另外,春天白天时间变长,孩子和大人都会很兴奋,睡眠不足或紊乱,抵抗力下降,容易上心火。春季万物生长,宝宝食欲大开,爱吃牛羊肉,煎炸,烧烤等温补食物,会导致胃火内积;气温升高,户外活动增加,衣服穿得过多,捂得太过,没有及时增减,出汗太多伤津耗液,虚火内生。
根据临床的经验来看,春季宝宝最容易出现的还是心火和胃火。如果心火过旺,宝宝会出现舌尖疼痛、睡眠不实的问题,有的宝宝甚至还会出现口舌糜烂、尿黄、多动、不安等症状。
此时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让宝宝规律生活,特别是要早睡,尽量在晚上九点左右上床。另外莲子汤就是不错的去心火食物,用莲子30克(不去莲心),栀子15克(用纱布包裹),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可以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泻火除烦。
至于胃火过旺,宝宝就会出现牙龈肿痛、口腔异味、口干便干、口臭严重等问题了,这种时候最简单的清火法就是多吃蔬菜和水果,尤其是黄绿色蔬菜!
另外,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熬点马蹄爽,又甜又好喝还清火,宝宝一般都很欢迎。只要选西米50克,绿豆30克,冰糖适量,马蹄2个,将西米放入滚水中煎煮5分钟至透明,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马蹄、绿豆、冰糖煮粥食之即可。
不过爸爸妈妈要注意,上火其实也分虚火和实火,虽然宝宝长以实火多见,但爸爸妈妈仍要学会基本的分辨方法。
一般来说,如果宝宝是虚火,那么口舌溃疡散发,颜色淡红,反复出现或迁延不愈,疼痛轻微,基本不影响进食,舌红,或有花剥苔;而如果是实火,虽然病程短,但症状却看起来更严重,溃疡较多甚至满口糜烂,周围红赤,宝宝也会因为疼痛哭闹拒食,烦躁流涎,舌红苔黄厚。
如果宝宝是虚火,那么一般要滋阴降火,像我们熟悉的六味地黄丸就是针对虚火很有效;而如果是实火,则需要解毒泻火,像蓝芩口服液、冰硼散、西瓜霜都是常用的,医生还会建议用金银花、野菊花、大青叶、板蓝根、甘草煎汤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