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餐饮是与百姓密切相关的一个行业,不少消费者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去餐馆吃饭不知不觉就被强制收取了餐位费、消毒碗筷费、开瓶费等,或者限制了最低消费,这让去享受美食的消费者们感觉落入“陷阱”,被“潜规则”了一把。
面对这些商家苦心编织的经营“陷阱”,除了监管发力之外,消费者自己也应多长个心眼。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罗列出部分常见的餐饮消费“陷阱”,供市民参考,尽量避免吃亏上当。
1、营养滋补汤多不是现做汤品
近年来,一些养生专家倡导人们饭前喝汤,不少餐馆抓住此商机,推出各种营养汤品,每人一盅,按盅算价格。这些汤都会标榜营养高,声称加入了多少中药材。如此做法,正契合了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的心理。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名目繁多的汤大多是用大棒骨熬制的汤底做成的,那些猪蹄、乳鸽等大多也是事先煮好,然后剁块放入冰箱冷冻,需要端给顾客的时候,就把肉块和药材一起加入汤底,利用药材的气味掩盖猪骨汤的腥味,摇身一变成为高价汤。
对此,专业人士的看法是,汤煲得太久反而营养尽失,在餐厅不妨点些现做的西湖牛肉羹、豆腐汤、西红柿鸡蛋汤等家常汤,既实惠又健康。
2、避开口味较辣较重的特价菜
一些餐馆为吸引顾客,打出特价菜的招牌,一天一种或几种特价菜,每天不一样。实际上,餐饮从业者都知道,餐馆难免会有剩下的菜品,不可能完全适销对路。因此,一些餐馆可能将前一天剩下材料做成特价菜。当然,这并不能说明菜品有质量问题,只能说材料可能未必像原本那么新鲜了。
实际上,消费者也可能会发现,比较常见的特价菜一般都是重口味的菜品,这么处理可以掩盖其本来的味道。对此,专业人士建议,点特价菜时,应尽量避开配料比较多、较辣的菜品,选择一些制作简单、清淡的菜品倒是不错。
3、周一的食材可能是周末剩下的
什么时候外出就餐,食材较为不新鲜?答案或许是周一,这是因为周末下馆子的人多,部分餐馆可能会在周五多备些食材,而周一餐馆生意往往比较淡,因此采购新鲜菜品不会很多,用周末剩下的食材概率也相对较高。
对此,专家建议,消费者周一外出就餐时可以选择一些24小时营业的餐厅,因为他们的客人相对较多,必须每天进货。此外,专家建议消费者别在餐馆打烊前去用餐,这时厨师一般都会应付了事,而且厨房已经进入清洗消毒阶段,消费者的食物接触到清洁剂、洗涤剂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4、优惠券诱导消费者多点菜
“满100元送20元代金券”、“满100元返30元菜品”,近来不少酒店餐馆加入返券促销行列。看起来优惠力度很大,但实际上在这些优惠的背后有不少限制,比如消费券只有现金消费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用等。
如此,消费者为了用足消费券很容易掉入“多点菜、点贵菜”的陷阱。对此,专业人士建议消费者不要贪优惠的便宜,羊毛出在羊身上,吃饭消费不是为了消费券,而是为了吃好,不能本末倒置。
6、买单后却称发票用完了
用完餐结账时,不少商家会告诉消费者“发票刚刚用完”。其实,这也是部分餐馆获取蝇头小利的常用伎俩,尤其在周末和节假日最为常见,商家往往用以上借口打发顾客,声称只能开收据。
专业人士称,我国税务部门有这样的规定,餐饮企业的发票应有一定的余量,并非等发票用完了才能领取。
5、看不懂“代金券”、算不清“糊涂账”
不少餐饮商家的代金券得来容易用起来却难:不设找零,只有多点菜;使用时段有限制;特价菜不能使用等等。
新消法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等等”。
在顾客买单的时候,有些不诚信的餐厅会出现“收费不明”,如提供的餐巾纸、饮料、点心、小菜、茶水等,事先没有征得消费者的同意和明示消费价格。
新消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餐厅消费时,需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