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丝猴
白臀长尾猴
白头叶猴
白臀叶猴
时光飞逝如电,不知不觉间猴年连蹦带跳地来到了。在金猴启岁时,不妨来认识一下自然界中的猴。
人们常说的“猴”,其实是一种泛称,通常这里面包括猿。因为在中国的民俗观念中,猿即猴,猴即猿。实际上,大自然中的猿与猴是有区别的,有尾者为猴,无尾者为猿,但两者均被列入灵长目。猴之吉祥寓意在于它与“侯”同音。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
猴子精灵聪慧,与人类同属于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目,与人类最为接近。在全球4000多种哺乳动物中,现存的“灵长目”动物约634种。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最先命名的动物类群,“灵长”的意思就是“众生之灵,众生之长”。灵长动物包括各种猴子、无尾的猿以及我们人类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猴子与人类可谓同属于“万物之灵”。
明代的李时珍曾这样描述自然界中的猴子:“猓然,仁兽也。喜群行,老者前,少者后;食相让,居相爱;生相聚,死相赴。”
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出版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令当时教会的神父们大为惊骇。达尔文的学说表明,猿猴和人类的长相相似并不是偶然的,事实上,两者正是从同一个祖先演变而来的,这就意味着人类和猴子有着极为相似的生理结构。马克思也论证了人是从猿猴演变进化而来,劳动创造了人的原理,成为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学说。
类人猿中的大猩猩,可以说是与人类亲缘最近的灵长动物之一,尽管人类和它们有一些明显的区别,但人类与大猩猩有97%的DNA是相同的,在行为和社群交流上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共同点。
现存的灵长动物拥有共同的祖先,它们的生活环境、外表、行为和习性,代表着6500万年来演化的结果。大部分灵长动物生活在相当稳定的社群里,灵长动物的社群几乎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构成形式,一雄多雌(如大猩猩和多数长尾猴),多雌多雄(如倭猩猩),终生成对生活(如长臂猿),一雌多雄(如南美热带小猴)。有些灵长动物选择独居生活,如猩猩大多数时间独自生活,只在发情季节聚会社交,寻找伴侣,一起进食。一些原猴类如夜猴,则是严格的独居者。
迄今为止,全世界猴子的种类约有两百多种,最小型的猴子是狨猴,最大的是山魈。在猴子身上,可以明显看出灵长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的主要特点:脑容量较大,智力较高;四肢长并有明确分工,关节灵活且运用自如,拇指与其余指对生,且可与其它四指对握,双手具有一定的操作功能;具有辨别色彩的能力;双目和人类相似,长在头部前方,具有“双视”功能,可感知物件的景深,能准确判断距离。
猴子和人在生物学上的相似性与人们赋予猴子身上的精神追求,使猴年的春节格外热闹。按照中国属相的说法,出生在猴年的人聪明好学。他们不仅有幽默感,而且非常机灵,极会思考、风趣,总是面带着笑容,非常容易相处。按照东方哲学家的观点,猴子常常利用它们可笑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的聪明和神奇的力量。
猴子的聪明,还表现为无论所处的环境有多么艰难,它们都能找到生存的方法。它们有极其有力的上肢,是伟大的攀登家,更重要的是它们有像人类一样使用工具的能力。坚果极其坚硬,仅用牙齿难以咬开,猩猩把坚果放在树根的一个孔里,熟练地使用特别挑选的木棒敲打。在寒冷的冬季,日本短尾猿找到了独特的取暖方法。天气变冷时,它们就会去泡温泉。因为许多年前,它们通过观察人类洗澡,从而学会了在热水池里取暖……
如今,猴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实用化,如不少猴子沦为实验室里的实验品;还有的猴子成为马戏团和耍猴人最得意的“明星”。经过训练的猴子,可帮人类从事许多简单的工作,诸如放牧,采摘果实,传递信件,有的甚至学会使用汤匙给卧床病人喂食,等等。
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人类根本不是万物之冠,每种生物都与他并列在同等完美的阶段上。”说到底,人类只是地球生命中普通的一分子,人类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只有善待自然,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珍爱人生。
(静静)
用“生命”抓着树枝
如果你在森林里看到一只蜂猴,它永远是在抓着东西,灵活的关节甚至可以把后腿放到头的前面。它们能穿行在纵横交错的枝杈和竹林中。当它们待在一根孤零零的树枝上时会感到不安,会将腹部压低来保持平衡匆匆穿过。
北京动物园的专家对蜂猴有这样的描述:“圈养下如果不能提供较多的枝杈,蜂猴常会攀在金属丝上来满足它们的渴求。因为,蜂猴必须抓住东西,否则会感到极度紧张。它们不能跳跃,所以实际上是在用生命抓着东西。当你看到一只蜂猴伸手去拿雨伞,它其实是想抓住自己的性命;当你看到一只蜂猴抓住一把餐叉,它只是希望是一截树枝;当一只蜂猴抓住一根手指,它也是相同的反应。”
为什么猴子们爱在丛林间飞来荡去?这与灵长动物的特性有关。多数灵长动物生活在树上。为了适应树上的生活,灵长类动物形成了特有的外观。它们两眼靠前,基本位于同一平面,对距离和速度判断准确;身体灵活,四肢发达。灵长类动物的“手”和“脚”尤其灵活,进化得非常适应树上生活,在手掌、手指和脚掌、脚趾上长着密密麻麻的掌趾纹,增加了摩擦力,保证了动作的稳定性。多数灵长类动物还具有发达的尾,以此在运动中保持平衡。有些灵长类动物的尾还能够“抓握”树枝,起到“第五肢”的作用。(叶子)
两只猴子终结希腊强大
1920年10月2日,希腊国王亚历山大一世为保护自己的宠物狗免遭两只猴子的攻击,不幸被猴子咬伤,伤口发生了严重感染,当月就因败血症去世。谁也没想到,两只肇事的猴子不仅夺去了国王的性命,还终结了希腊王国一度强大的历史。
亚历山大一世是个军事奇才。此前的1918年,希腊刚刚动员了25万军队,在马其顿、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等战场发起强大的攻势。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向其投降,希腊又占领了士麦那、北伊庇鲁斯,土耳其被迫同协约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通过这个条约,希腊获得了包括阿德里安堡(今称埃迪尔内)和加利波利半岛在内的全部色雷斯地区、爱琴海诸岛以及士麦那附近地区,希腊国土达到了自独立以来的最大疆域。
不过,希腊人做梦也想不到,开疆辟土的一代名王两个月后会死在两只猴子手上,此后希腊政局巨变,战争以惨败告终,25万希腊人战死,亚历山大一世在位期间所得到的领土全部丧失。对此,丘吉尔不无感慨地评论:“一次猴子咬伤竟导致了25万人死亡。”一条宠物狗、两只猴子不仅导致了25万人死亡,还将希腊王国推向了混乱的境地。希腊的社会、政治、经济长期处于危机和动乱之中。
“猴子还会变成人吗?”
一个名叫艾瓦的6岁孩子提出了这个疑问。《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一书的编者,找到了博物学家大卫·阿滕伯格博士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猴子很善于在树上生活。它们的手、脚适合攀爬,能摘树上的叶子和果子吃。在这一点上,其他的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比不上猴子。因此,它们并不急着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只要森林还容得下它们,并且还能提供足够的食物,猴子还将继续做猴子。”
其实,提问的孩子的意思可能是:既然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为什么现在的猴子不能进化成人呢?阿滕伯格博士在回答时的言外之意则是:人不是从今天的这些种类的猴子进化而来的。人和猴子有着共同的祖先,后来在进化的过程中——大约在500万年前到800万年前,它们分道扬镳了,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一组进化成了人,另一组进化成了猴子。猴子并不是进化程度不如人类高的动物。它们跟人类处于不同的进化路线,人和猴子是在两条路线上同样进化了的动物。
中国人命名的猴
2014年的西藏第二次野生动物调查时,中国摄影师、探险家李成在墨脱境内拍摄到一种从未见过的猴子。2015年3月,《美国灵长类学报》发表了论文,正式认定这个全新的猕猴属物种。因该种猕猴成年后脸颊部具有稳定的灰白色毛发,三名作者将其命名为“白颊猕猴”,这是近年来正式由中国人命名发表的灵长类物种。
其实,很多猴子都是珍稀动物,比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白头叶猴是由北京动物园已故动物学家谭邦杰先生命名的,这也是最早由中国人命名的灵长动物。白头叶猴目前仅分布于广西境内约2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石山地区,野外总数不足1000只。
中国白臀叶猴为何消失
白臀叶猴又名黄面叶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在中国仅分布于海南岛,国外分布于老挝、越南、柬埔寨。白臀叶猴主要栖息于这些地区的原始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以林中各种鲜树叶、嫩芽为食,兼食一些野果,从不捕食昆虫,是名副其实的“叶猴”。
白臀叶猴生活在海南岛上,数量一直不是很多。进入19世纪中期后,当地居民不断增多,为了种植庄稼,人们砍伐了大量热带雨林。白臀叶猴的栖息地逐年缩小,迫使它们无家可归。还有人为了获得白臀叶猴的皮做御寒的皮衣或褥子,常常猎杀它们,最终导致岛上本已不多的中国白臀叶猴,于19世纪末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