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看病贵、看病难是不少患者求医问诊中的切身感受。而医疗资源的稀缺还衍生出了“号贩子”猖獗等“次生灾害”,让本就不顺的看病路再添几多坎坷,患者对此深恶痛绝。近日,一段“女子北京看病怒斥黄牛”的视频再次将这一问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事发后,女子得到医院诊治,但打击“号贩子”的话题却仍然值得深入探讨。
其一,“号贩子”背后有没有医院工作人员推波助澜?目前,警方已介入北京广安门医院黄牛事件调查。在调查结果揭晓之前,妄谈医院方面的“罪与罚”还为时过早。不过,以往的新闻报道中曾出现过医院人员裹挟在“黄牛”倒号的不法行为之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医患关系经不起折腾,对于严重损害患者利益、扰乱正常诊疗秩序的“号贩子”,即便医院自己无法治理,也要通过内部管理杜绝院方人员参与的可能性,做到清者自清。
其二,“号贩子”为何屡禁不止?即便所有的医院都能做到守土有责,“号贩子”依然能通过以下两条渠道牟利。网上囤号和窗口占位,他们是专业抢号。
“号贩子”屡禁不止,根子还在治理不力上。比如,网络约号实名制有名无实,给了“号贩子”可乘之机;目前,我国刑法仅对倒卖车票、船票的票贩子有明确入罪规定,但对于倒卖医疗号源的号贩子没有针对性规定。现有法规缺乏震慑力度,“号贩子”才会有恃无恐。
对于“号贩子”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很多时候在于管理者的认识和思考是不是到位。比如,如果多一些对患者的感同身受,考虑问题更全面周到些,网络挂号存在的技术漏洞或许早就补上了; 如果有关方面有心严厉打击“号贩子”,法律方面的真空地带也应该及时填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对患者利益的关切,是人性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每个人对健康的希冀和追求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护,社会也会增加一抹人文底色。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