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桔遇冷 “技术取暖”还不够

2016-01-28 08:49 广州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砂糖桔遇冷 “技术取暖”还不够

寒潮尚未平息,大雨又来侵袭。本该为果农增添丰收喜悦的砂糖桔,又以愁容满面来刷存在感——它们仍在枝头遭遇凄风冷雨之苦,待字闺中,主人们则是心急如焚、愁眉不展。

每逢极端天气,农业受损、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就会见诸报端。根据媒体报道,英德5万亩砂糖桔遇冷,韶关4万斤砂糖桔滞销,从化三分之一砂糖桔未收,急求收购;再加上肇庆、云浮、惠州等地的瓜果同伴,被“冻伤”之后又遇销售寒流,几乎已成“定律”。

道理很简单。砂糖桔防寒能力较差,受阴冷冻雨天气影响,品质下降,冻伤后保存期缩短;而收购商面临升高的物流成本和下降的水果品质,也必然放慢采购的脚步,这是经济理性使然。

应该说,千百年来人类pk自然灾害的战斗一直在进行,损失无法避免,人类能做的只是将灾害降到最小。而面对寒潮行凶,果农首先需要“技术取暖”。从报道来看,应对这场水果保卫战,虽然前期有所防备,但很多果农还是措手不及——果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待提高,地方农业部门、相关协会等应该加强宣传,在寒潮来前引导果农抢收,同时通过工作小组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果农通过覆盖保护膜、稻草、熏烟等方式减少损失。面对今后极端天气可能多发,更多寒潮仍在路上,而指导果农防寒等工作应该更及时、更细致。

其次,销售遇冷需要渠道救火。目前,销售渠道过于单一依然是果农面临的最大难题。每临销售困境,他们除了愁眉不展,就是坐等外地收购商前来、祈盼热心人士相助等。在这方面,从化区相关部门已联系农村电商作为“救援队”,还有地方将滞销信息发布到农业信息网,扩大宣传,引导收购商前来收果。从需求来看,扩展更多渠道势在必行。从微博“吆喝”到微信义卖,从对接大型超市到联系批发市场,从线下到线上、现实到虚拟,探索更多销售渠道值得尝试。

除此之外,更关键的还是观念问题。“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对于农产品滞销这一季节性“顽疾”,处方不能止于目前的“救火”模式,一方有难、各方救灾,而更应该探索长效机制,在观念层面“转型升级”。根据现有经验,地方农业部门可以加强市场调研,为果农提供更多更及时的信息,探索电子商务、旅游采摘、微信采购节等项目,开发临近地市企业需求,培育当地水果品牌等,逐步破解传统销售模式的尴尬。

不管怎样,砂糖桔的销售关系着果农家庭的收入,希望各方支援的温暖为他们驱走“严寒”,也期待今后刷存在的砂糖桔,不再愁容满面。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