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2015年并购重组“全景图”:三类“病症”显现

2016-01-26 09:53 上海证券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沪市2015年并购重组“全景图”

2015年,资本市场风云变幻,市场化整合重组大潮席卷而至,金融、产业资本各路资金蜂拥A股,沪市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大放异彩:既有国资企业为去产能、促转型而迈出的改革一步,亦有传统蓝筹拥抱新兴产业的跨界之举;既有新兴蓝筹为追求更新技术、更新产品迈出的步伐,亦有绩差公司“穷则思变”的华丽转身。由旧向新、由弱变强的每单并购重组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助力经济在新常态下革故鼎新、转型升级的时代脉搏。

一派蓬勃之势的背后,是证监会主导的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的有力助推。与简政放权、优化规则、公开透明诸利并行,更是将重组预案的披露纳入信披直通车,由交易所进行事后问询,其间的信披监管“路线图”日渐清晰。对问题,刨根问底;对转型,鼎力支持;对风险,详尽揭示;对停牌,综合施策;对责任,严格追究。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市场的投融资生态和行为习惯。

国资重组渐显两大“范式”

“整合优势项”和“合并同类项”两大范式,具有可参照、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

来自上交所的数据显示,2015年,沪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延续数量和规模双增的总体态势。全年共完成并购重组863家次,交易总金额1.04万亿,两者同比均增长50%以上。重大资产重组方面,243家公司停牌进入重组程序,同比增加47.27%;153家公司披露重组方案,涉及交易金额5345亿元;92家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同比增加129.9%;涉及交易金额4351亿元,同比增加225.4%。合计增加市值1.8万亿元,新增市值超过百亿的公司55家。

2015年沪市并购重组有着鲜明的“标签”。“与往年相比,2015年沪市并购重组与宏观经济改革更为合拍,去产能调结构贯穿始终;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更为直接,新技术新产业受到追捧;对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共同受益。另外,各项政策红利的助推效应更为明显,减审批降税收同向发力,形成了沪市公司2015年并购重组的特点。”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国资国企改革相关的并购重组是2015年的“关键词”之一。国资企业改革加速、整体上市任务“在肩”,掀起一股国资引领的并购重组浪潮。以国有企业、经典蓝筹为“主力”的沪市市场,集聚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支柱性的大型和超大型上市公司,其成为沪市并购重组的“生力军”。2015年,沪市共有近70家中央和地方国企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述案例已形成可参照、可复制、可推广的“整合优势项”和“合并同类项”两大范式。

“中国中车”的诞生,即是“整合优势项”的典型案例,即通过优质国资的强强联合,更好发挥规模效应,形成国家层面的“拳头”产业和“航母级”公司,提升所在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在南车换股吸收合并北车并组建中车集团后,又有近40家国有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获得大股东核心资产,做强主业,做大行业。例如,钢构工程收购中船九院的资产,将15.48亿元改制后的科研院所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延伸产业链;风帆股份通过重组获注中船重工集团144亿元资产,成为母公司旗下唯一动力业务的资本运作平台;双钱股份获注大股东能源化工类百亿核心资产,上海国资旗下华谊集团整体上市实现重大突破。

“深耕”细分领域则是另一个层面,“合并同类项”就是一个可选方法——通过同行业资产的重新组合,优化行业分工,形成“专而美”的行业龙头。最为典型的就是央企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旗下的四家上市公司中国远洋、中远太平洋、中海集运及中海发展的重组,通过将各家公司的同类业务进行整合,最终使各上市公司平台分别专注于集装箱航运、港口码头、油气运输以及航运金融综合服务。

市场化重组连接“新”与“旧”

一边是传统产业出清过剩产能,另一边是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通过并购重组对接资本市场

“很多传统型、过剩型产业的上市公司在战略计划或者2014年的年度报告中,都会提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转型升级,并购重组是快速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优选择。同时,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监管层进一步简政放权,两者形成一股合力,使得2015年并购重组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尤其是沪市,传统行业较为集中,这种新与旧的更替就非常明显。”有券商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上交所的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250余家涉及房地产、煤炭、铁矿石开采、水泥、钢铁、批发零售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剥离了处于亏损状态的资产,合计交易金额近1600亿元。其中,5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在置出过剩产能的同时,置入优质资产,涉及金额超过500亿元。例如,游久游戏转型游戏业务后,剥离了原来亏损的煤炭采掘业务;永泰能源通过收购电力资产,将公司的业务由纯煤炭开采向煤电一体化的方向调整。

一边是传统产业出清过剩产能,另一边是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通过并购重组对接资本市场、打通融资渠道,助力实体经济突破发展瓶颈。

2015年,有40余家沪市公司的并购标的涉及计算机、高端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类金融、体育、动漫等新兴行业。同时,有10余家沪市公司通过重组实现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例如,通策医疗收购医疗数据云服务平台商;*ST中昌收购大数据智能营销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仪电电子置入大股东智慧城市业务。

从上市公司层面而言,其亦需要注入新鲜血液焕发活力。例如,通过并购重组,原从事矿石贸易的道博股份收购了体育奥运宣传产业;面临化工行业低谷期的升华拜克收购了网络游戏公司。据统计,近三年来,已有近200家沪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不同程度地引入或涉足新兴产业,沪市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行业格局已经形成,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已经显现,新兴产业独立成板的市场基础已经具备。

个体“新旧更迭”的背后,离不开并购重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并购重组方面,监管层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并购重组相关规则,同时提升审核流程透明度。尤其是重组办法的修改,取消了现金类并购重组的行政许可、赋予了更灵活的定价机制、扩大募集配套资金比例等,都直接促进了并购重组的活跃、鼓励创新。”上述券商人士分析。

2015年以来,随着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上市公司在对价支付方式、股份定价选择、盈利承诺博弈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个性化重组方案不断涌现,老问题也有了新突破。在操作层面,沪市公司2015年并购重组有五大特点。

一是现金类收购使用更为广泛。由于新的重组办法取消了该类重组行政许可,其快速、灵活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2015年,53家沪市公司采用了现金或资产作为并购对价,占比为35%。

二是股份定价更加灵活。近75%的交易选取了60日、120日均价的定价方式,有近半数以上的重组预案设置了根据大盘指数及行业指数变化调整股份定价的条款,为并购交易的顺利推进安装了“减震器”。

三是盈利补偿更为对等。新的重组办法取消了第三方并购盈利补偿的强制性要求,交由市场双方进行利益博弈。在沪市2015年度93家披露方案的第三方并购中,近95%的方案由交易对方做出了三年以上的业绩承诺。同时,在近30%的方案中,上市公司与交易对方约定了超额业绩奖励。

四是B股改革有所突破。例如,新城B股通过大股东吸收合并顺利实现B转A;城投控股吸收合并阳晨B股并实施分立,同步解决城投控股双主业和阳晨B转A,为B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路径。

五是PE和VC成为并购重组的“催化剂”。2015年,在披露的重组方案中,有近15%的标的资产股权结构中闪现PE或VC机构的身影。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重要参与方、支持方甚至是主导方。

并购重组直接推升了沪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值。以2015年前三季度为例,完成重组的58家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629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净利润340亿元,同比增长189%。市值方面,剔除大盘影响,较重组前平均增长152%,25家公司实现了市值翻番,新增百亿市值公司55家。

责任编辑:傅昱佳(QF0007)  作者: 赵一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