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念“紧箍咒” 严格票据理财产品

2016-01-22 15:52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银监会念“紧箍咒” 严格票据理财产品

随着票据理财市场越来越火爆,陆金所、苏宁理财以及平安、民生等多家银行都开始涉足票据理财业务。除了低门槛、高收益率之外,低风险甚至零风险的“烙印”也是票据理财受投资者热捧的重要原因。

不过,尽管票据理财多以银行信用作为支持,但并不表示没有风险。而随着银监会《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的下发,银行票据业务有望更加规范。

票据理财并非无风险

在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尽如人意时,一批打着安全性高、流动性强、门槛低、收益高等旗号的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迅速走入投资者视野。这些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实则属于借款类理财产品,规模多在10万至100万元,期限从20天到180天不等,最低的认购起点仅为1元。同样可观的是收益率水平,2015年上旬,上线的票据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维持在6%到7.5%之间,其中不乏年化收益在8%以上的产品。

2015年理财市场频频“爆雷”,也使得投资者的理财理念产生剧变,尽可能的“保证风险控制”成为第一要务。而号称“唯一风险是银行倒闭”的票据理财产品无疑正中下怀。

不过,尽管相比于其他资产标的和担保方式,票据理财有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抵押,确实风险较低,但这并不表示绝对安全。票据理财产品虽然不再是新产品,但其模式机制尚未成熟,加之信息不透明,尚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风控体系,这些无疑都隐藏着诸多风险。比如,虚假票据、克隆票等,均为这种投资方式带来了不可控因素。

银监会发文加强规范

据了解,整个票据市场目前的到期违约率平均为0.2%至0.45%,但如果承兑行集中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机构,到期兑付风险会高于平均水平。

笔者调查京东金融、苏宁理财、金银猫等多个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发现,目前在售的票据理财产品中,承兑银行除极少数是国有银行外,多数则是地方城商行以及农商行,甚至还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

不过,银行票据业务“规范”的转折点或已来临。近年来,在银行票据业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票据业务风险隐患逐渐积累。近日,银监会再度下发了《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其指出,“对2015年上半年票据业务进行的现场检查中发现,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办理票据业务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不审慎行为”。并对7种典型的违规问题进行了提示。其中,包括“利用第三方机构,将票据资产转为资管计划,以投资替代贴现,随意调节会计报表并减少资本计提”,以及“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中介合作,离行离柜大量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贴现,非法牟利”。

与此同时,银监会还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低风险”业务全口径纳入统一授信范围,防止资金空转,并加大监管力度。“目前银行在经济走弱、利润下滑,信贷投向和资本面临约束,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推进的背景下,监管套利的动机增强。”业内人士指出,此类不规范业务及会计处理不仅干扰金融统计,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被提及的主要套利行为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实践,银行通过开票、承兑等方式进行的针对信贷、存款、资本等项目将受抑制,票据业务体量或将受到影响。”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何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