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政府补贴“还阳”
按照现有的规则,持续亏损三年以上的企业是定义“僵尸”的一个重要条件。证券时报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34家上市钢企中有21家净利润为负,即去年前三季度亏损钢企占比6成,但这些亏损钢企在2010年至2014年间均未出现“持续亏损三年以上”的情况。
然而,这只是假象。
如果剔除政府补贴、剥离资产等因素,以34家上市钢企扣非后的净利润测算,在2010年至2014年间,重庆钢铁、韶钢松山、华菱钢铁、山东钢铁等9家钢企,都出现了连续3年或连续3年以上亏损的情况。
如果按照扣非后的净利润计算,重庆钢铁从2010年至2014年实际已经连续亏损5年,亏损额合计达84亿元,且该钢企5年间几度成为上市钢企的“亏损王”。去年前三季度,重庆钢铁净利润为-32亿元,亏损额在34家上市钢企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酒钢宏兴的-35亿元,预计重庆钢铁2015年全年将为亏损状态。
政府补贴、剥离资产是上市钢企实现扭亏、避开风险警示的重要手段。
证券时报数据中心统计显示,从2012年至2014年,34家上市钢企总共获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36.2亿元、22.8亿元、37.7亿元。其中,重庆钢铁依靠2012年及2014年的20亿元和9亿元政府补助,在这两年里实现了盈利;而2013年在政府补助只有393万元的情况下,重庆钢铁亏损了25亿元。
2015年,上市钢企仍在接受政府补贴,截至去年前三季度,34家上市钢企所获政府补助合计达23.2亿元。
第四季度,往往是上市钢企获得政府“精准”补贴、进而实现全年扭亏的集中时期。据证券时报·莲花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第四季度,包括重庆钢铁、凌钢股份、抚顺特钢等在内的多家上市钢企,公告收到了政府补贴。其中,包钢股份去年12月1日及12月2日连续两天称,分别收到2.3亿元、3亿元的财政贴息资金;而凌钢股份去年12月24日收到的朝阳市财政局政府补助合计达7.92亿元。
张琳认为,过去“僵尸企业”难以通过破产退出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干预,因为钢铁企业规模大,破产后会出现大量失业,还会出现税收减少、增加由政府背书的银行坏账等。
邱跃成也表示,在很多中小城市,钢铁企业往往是当地的核心企业,对所在地区的税收、就业、GDP等影响相当大。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产业之前,地方政府出于维稳的考虑,只能极力去扶持亏损钢铁企业维持生产经营。但政府对钢铁企业进行补贴,延迟了“僵尸企业”的退出时间,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也对其他没受到补贴的企业造成了不公正的待遇。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尤其是有些地方硬撑着对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给贷款、给补贴。而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后,没效益的“僵尸企业”用地方政府补贴维持运转的形式可能会减少甚至被禁止。
张琳称,处理“僵尸企业”的提法,意味着政府不再像以前那样拉银行去放贷、给补贴来维持企业运转,而是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出钱、出力安置下岗职工等,让企业破产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