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线城市房价看涨 投资“钱”景可期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显示,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上涨的城市有21个,深圳在同比增幅排行中位居首位,为44.6%,上海、北京、广州紧随其后,涨幅分别达到15.4%、9.6%、8.2%。此外,前十名还包括南京、厦门、杭州、武汉、宁波、郑州。前十名包括了四大一线城市和主要二线核心城市。
随着楼市的区域分化,房价也呈现出分化态势。多家机构指出,这种趋势并未终止,未来一线城市的房价仍有上涨动力,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趋于疲软。
在房价继续上涨的同时,因成交强劲,一线城市的楼市库存正在回落,售库存接近最低水平,整体呈现供小于求的局面。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四大一线城市持续吸引公司开业或扩张,推动就业、人口流入和薪酬增加,同时亦吸引来自其他城市的财富,这些因素均对住宅价格起到支撑作用,预计未来房价将继续保持上扬态势。
从2015年8月开始,二线城市土地市场可谓异军突起,推地或成交面积告别过去一直下滑的态势,连续两个月出现了5%左右的环比增长,推地或成交累计同比跌幅从过去30%-40%收窄至20%以内,溢价率从过去两年5%-10%提升到目前的18%(接近一线城市溢价率)。这意味着,开发商开始看重二线城市楼市发展的机会。
目前,二线城市月均土地成交面积在2500-3000万平方米之间,占300个城市土地成交面积的40%-50%,已经成为未来土地市场的主力军。二线城市为开发商看好,主要源于2015年下半年以来,二线城市楼市迅速崛起。由于一线城市量价2015年上半年被“透支”。2015年整个三季度,一线城市成交量出现了10%左右的下滑,高房价制约未来需求的风险开始显现,10月以来回调迹象更加明显。但是,二线城市“接力”一线城市,成为2015年下半年特别是9月以来楼市发展的“生力军”。
三四线城市楼市疲软 前景难测
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在2015年一系列利好政策刺激下,楼市仍未摆脱量价齐跌的阴霾,估计2016年三四线城市量价仍将持续低迷。
数据显示,2015年11月,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同比下降的城市达到了49个,跌幅前十名全部为三四线城市,其中跌幅最大的三个城市为湛江、锦州和丹东,分别为5.6%、5.3%和5.0%。
三四线城市销售不畅之下,库存也在节节推高。数据显示,2015年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9637万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004万平方米,库存再创新高。
从区域分布来看,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为“严重过剩”区域。其中,营口的供需比已达到338.1%,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的供需比分别达到280.7%和293.7%。吉林、湖南、贵州、云南、青海等地,则属于“轻度过剩”。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我国三四线城市问题是由我国国情决定。一方面大量人口外出进入一二线城市,留守在本地城市的居民并不多,即使有留存居民,也都拥有1——2套房产,也就是说三四线城市的刚需较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已经相对饱和;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经济、基础配套跟不上房地产发展速度,农村居民购买欲望不强烈。房地产商斥巨资建楼无法套现,银行业不敢为其后续融资,房地产商不得不逃离三四线城市,重返一线城市,这就进一步刺激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继续低迷,交易量下降,库存严重。
(综合自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中国证券报)
延伸阅读: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