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受处罚“大年”
19家券商吃25张罚单
2015年对于券商而言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大起大落来得太突然,上半年实现了业绩的翻倍增长,下半年利润却逐月下滑。不仅如此,今年也是券商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的“大年”,因为两融业务违规和违规配资等问题,今年以来已经有19家券商受到了处罚,处罚措施包括巨额罚款和暂停相关业务。
1月16日收市后,证监会对45家证券公司的融资类业务现场检查结束并且对相关公司进行了处理。其中,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和国泰君安3家公司存在违规为到期融资融券合约展期问题,受过处理仍未改正,且涉及客户数量较多,对这3家公司采取暂停新开融资融券客户信用账户3个月的行政监管措施。民生证券、广州证券存在向不符合条件的客户融资融券问题,新时代证券、齐鲁证券、银河证券存在违规为到期融资融券合约展期问题,对这5家公司采取警示的行政监管措施。
证监会4月3日通报的第二波两融大检查的结果是,长城证券、华泰证券、国信证券、中金公司、五矿证券、华西证券等6券商被处罚。其中,华泰证券存在向不符合条件客户融资融券、向风险承担能力不足的客户融资融券、未按照规定方式为部分客户开立融资融券信用账户等问题,被责令限期改正。国信证券向不符合条件的客户融资融券,被责令增加内部合规检查的次数。
与上半年券商因为两融业务违规被处罚不同的是,今年下半年券商受处罚的原因集中于场外配资业务,而且受到的处罚相对较重。
在今年8月下旬,海通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和方正证券先后发布公告表示,因涉嫌未按规定审查、了解客户身份等违法违规行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在9月11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公布了处罚措施,在没收违法所得的同时对上述4家券商处以合计超过2.4亿元的罚款,给予警告并责令改正。
而在11月底,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信证券三家券商同时接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一时引起市场多种猜测。11月29日,三家券商先后发布公告 ,解释了被立案调查的原因,均为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中涉嫌违反《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四条“未按照规定与客户签订业务合同”的规定。
点评: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业内更担心的是被罚券商或将在后续评级中被大幅度扣分并形成大幅度降级。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否会出现当前热议的券商大幅度降级的情况,但如果真出现因为扣分而评级下降的情况,券商所受到的间接损失包括新增业务种类和新设营业网点受限、融资渠道受限等影响,造成提高融资成本的同时,也会错失很多商业机会。
编者按:证券行业似乎从未像2015年这样惊心动魄过:券商们两次联合救市、见证了两融规模的大起大落、迎来了上市潮。同时,也经历了近年来最大力度的处罚整治,多家大型券商没能幸免。更令人扼腕的是,随着行业的跌宕起伏,触碰法律红线的行业精英、“陨落”的业界大佬不在少数......在纷繁复杂的2015年之后,券商们又将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挑战?也许正如某券商总裁所说:必须拿起看家的兵器,必须勒住命运的缰绳。
两融规模历经“过山车” 大起大落后几乎回到原点
经历了疯涨与暴跌的融资融券业务,将在稳步修复期中迎来今年的收官战。从牛市起步到疯牛形成,再到断崖式的下跌,2015年的A股市场可谓波澜壮阔。引发2015年市场波动的原因很多,但券商两融、场外配资等杠杆资金,普遍被认为是影响大盘涨跌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近年来发力布局两融的券商们,在两融业务上获得的利息收入,也随着今年股市的巨幅波动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变化。
作为从2010年3月份才起步的创新业务,融资融券规模随着资本市场的上涨也迅猛攀升,并逐渐成为券商的新盈利点。截至2014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规模定格在10256.56亿元。而在2015年前5个月,两融规模迅速突破2万亿元关口,并在6月18日达到2.27万亿元的历史峰值。而在此期间,沪指从2014年12月31日收盘点位3234.68点起步,一路扶摇直上,于6月12日站上5178.19点高位,区间累计涨幅59.72%。
市场普遍认为,在本轮“疯牛”行情背后,是包括券商两融等杠杆资金的推波助澜。随着市场交易量进一步活跃,两融业务也已成为券商最为亮眼的业绩增长点。以主流券商通用的8.6%的融资利率、8.6%~10.6%的融券利率来计算,2万亿元的两融余额水平可每日为券商贡献近6亿元的利息收入。
不过,A股在6月12日创出新高后便开始了一场屠杀式的下跌,截至8月26日收盘,上证指数重挫逾2200点,上千只个股股价遭腰斩,惨烈程度堪称史无前例,融资客被迫平仓、“多杀多”的局面频繁出现。伴随股市快速下跌的是两融规模的快速萎缩,今年9月份两融余额触及9622.62亿元的年内低点,速度之快、下降幅度之大出乎市场预料。而两融业务给券商带来利息收入也缩水近三分之二。
经过今年第三季度去杠杆后,资本市场自10月份以来开始企稳回升,券商两融业务热情再次被点燃,在10月22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规模再次站在了1万亿元之上,并保持至今。截至12月28日,两融规模为11894.2亿元,比2014年末仅增长15%,几乎回到了今年年初的原点。
点评:2015年券商两融业务的规模和收入都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变化,从疯狂增长到急剧下降,再到逐渐复苏,最终回到了去年年底的水平。虽然最后只是原地转了一个圈,但中间经历的波折却惊心动魄。券商从年初开始大规模融资用于发展两融业务,到大跌后开始担心两融坏账损失,这一年得到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认真总结和时刻铭记。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底两融余额的1.18万亿元与去年底的1.02万亿元有本质的不同,2014年两融规模突破1万亿元可以说是牛市初期的疯狂造成的,而经过股灾的洗礼,今年年底的两融余额数字是经过沉淀的,含金量显然更高。无论如何,每一轮牛市过后,无论成交量水平还是大盘点位,资本市场的总规模都会较前一个阶段有明显的上升,而券商无疑是最能长久受益于这种市场规模上升的行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