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城市发展又到“变轨”时 呼唤差别化施政(2)

2015-12-17 09:41 上海证券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37年,城市发展又到“变轨”时

房地产:政策围绕新市民

“城镇化的短板主要体现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日前说,全国城镇现有7.5亿常住人口中,有2.5亿左右的人没能在城镇落户,没能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没有相应的市民权利。

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未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这给各方把握房地产政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王珏林说,房地产问题固然重要,但并非城市工作的全部。而当前房地产去库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不能寄希望于一两项政策就可以化解的,而需要统筹安排,差别化施政。

中房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也向上证报记者表示,房地产要成为稳定中国经济的主角之一,既要有去库存的一系列政策储备,包括保障房货币化占有率、非限购城市政策自调整、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等,但又不能把房地产当做托底中国经济的唯一“稻草”,给予过度的政策预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要在增加农民进城落户就业渠道,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公共资源向中小城市聚集,完善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村并城等方面加快探索,做好四个方面创新,即创新吸引农民进城的鼓励性政策;创新新型城镇化的融资机制;创新土地管理体制;创新适合中小城市发展的信用体制等。

城市管理:呼唤“质量时代”

目前从各方透露出的信息显示,通过供给侧改革,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打造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增加城市居民的便利性和幸福感,减少城市居民的各种成本支出,也摆在面前各个城市管理者前的一道新的考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发展的源动力,新时期的城市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中国城市发展‘质量’提升。”牛凤瑞说。

对此,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助理王琛甚至于提出了自己对于“健康城市”的期待。显然,对于城市工作来说,这是一个较新的话题。

“如果反向思维,为什么会出现‘大城市病’,我们就会发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有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包括就业机会多、管理水平和效率高,公共服务水平质量也高等原因综合作用导致人流聚集。” 王琛说。

牛凤瑞向记者分析,户籍制度改革吸引农民进城,提高城镇化率,其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这恰恰是城市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各个城市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政府转变观念,还涉及财力、区域协调等等问题。但其中有一条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打造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增加城市居民的便利性和幸福感,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减少城市居民的各种成本支出。

面对时代的呼唤,一些部委已经有所行动;一些嗅觉敏锐、先知先觉的企业也在早早布局。

今年6月份,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服务、管理方面的深度应用,努力打造综合、高效、准确、可靠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

“智慧城市是什么情况下产生的?”面对记者,易华录副总裁、董秘闫肃首先抛出一个问题。

答案则并不复杂: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他认为,

建立在政府信息化平台与大数据支撑系统等基础设施之上的以公共服务为目的的信息化应用,可以称之为智慧城市。

“一个城市应该是一个宜居之城。”不久将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或在规模、布局、基础设施上合理引导。

责任编辑:傅昱佳(QF0007)  作者:于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