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型糖尿病早期对话调查——中国报告》(以下简称《中国报告》)日前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15年年会上正式公布。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中国糖尿病患者未依从专业建议,尤其是在药物使用方面,其依从性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八成医生面临没有时间进行咨询、患者缺乏持续的行为改变、很难说服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等挑战。
“早期对话”是关于疾病治疗的初期对话。北京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早期对话’的效果对治疗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将确定患者未来治疗的基调,包括如何坚持药物治疗、检测血糖水平、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等;另一方面,为医生提供了沟通平台,有利于解决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的疑虑、预期和误解。因此,医生与糖尿病患者应在‘早期对话’中共同努力,建立良好互动的合作关系,最终达到医患‘两轻松’的最佳目标。”
《中国报告》表明,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未依从专业建议。其中,遵医嘱应用胰岛素或药物者,仅为32%;实现食物/饮食改变者,为35%;有体力运动改变者,为28%。上述数据都低于其他国家。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为患者个人,而不是环境因素。
糖尿病患者当前令人堪忧的低依从性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效“早期对话”的严重缺失。
《中国报告》显示,近八成的医生认为“早期对话”对于糖尿病治疗结局很关键,但坦言面临的挑战诸多,突出的表现是:“对话”后患者不能坚持饮食或运动等行为改变,又恢复错误习惯;其次,谈话时间不够,信息沟通不充分;此外,疾病复杂、患者的情感和心理障碍,以及文化、家庭、社会和宗教等多方面因素,也大大影响了“早期对话”效果。
如何扭转“对话不良”的尴尬现状,纪立农教授认为,医生可借助心理、教育和治疗三大“工具”配合使用,以弥合患者行为与医生的行为建议之间的差距。
心理工具是指医生的同理心。《中国报告》指出,医生同理心水平越高,和患者的沟通越顺畅,遇到的“对话”挑战越小。体现在“早期对话”中,即要求医生努力了解患者的治疗预期和日程,尊重患者。
教育工具也称谈话工具,旨在促进讨论并鼓励患者改变行为。专家建议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可采用多学科会议和结构化小组教育会议等方式,为患者提供一致的信息,以避免患者对疾病认知的混乱,诱发对医生的不信任。
最重要的是治疗工具。纪立农教授表示:“现代糖尿病治疗主张‘全程管理’,在选择治疗工具时,应同时兼顾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预期和日程、低血糖风险、体重控制、心血管及肝肾功能的改善以及服药的依从性和便利性等,尽可能提供一个安全、简便、有效的全面解决方案。”以我国已经上市的DPP-4抑制剂代表性药物——利格列汀为例,它主要以原型形式经胆汁和肠道排泄,无需根据患者肝肾功能而调整剂量,本身不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和体重,与常用药物联合,无药物间相互作用,且服用方便,疗效稳定持久、有效安全,有助于实现医患双方“两轻松”,也将更有利于患者日常的疾病管理。
医患双方一旦达成良性的伙伴关系,“早期对话”质量将获得有效提升,这必将有助于中国的糖尿病防治现状获得显著改善。南方日报记者 欧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