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募投资金切莫空转

2015-11-19 09:44 证券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

上市公司不深耕主营业务,而是将闲置的自有、募集或超募资金投向理财产品,对于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投资者的收益均享以及外界机构的评价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这还与“引导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市场功能定位背道而驰。

据统计,仅11月初至今,就有93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其持有理财产品的情况,金额最多的达到11亿元,金额最低也有500万元。据证券时报数据中心统计,去年11月初至今的1年时间内,总共有575家A股上市公司持有各类理财产品,不含已经到期产品。

上市公司对于“被动投资”如此热衷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公司长期偏离主营业务轨道,很可能错失行业调整过程中转瞬即逝的机会,耽误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将募集资金投入资金空转,无形中为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推波助澜,干扰和影响货币宏观调控的效果;经济下行态势下,回避自身主业的经营压力与风险,却容易坠入同样因宏观经济而生的理财违约怪圈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那些积极参与理财投资,并依赖理财收益来美化财务指标的上市公司中,约有三成集中在百货零售、服装纺织等传统行业。在数量上,主板公司与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基本相当。

某家上市公司近期公告称,为提高收益,加大了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投资比重。公司高管对此表示,这里使用的是自有资金,不是募集资金。实际上,证监会对此早有严格规定,在技术手段上也能较好防控股民的血汗钱脱实向虚。但从根源上讲,自有资金也是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衍生而来的。轻视股息分红以及不注重改善公司经营,相反投入较大比重资金用于金融理财,对公众上市公司而言真是“罪莫大焉”。

某些周期性行业公司的主营业务,假如短期内加大投入也无法产生盈利,那么适当参与金融理财也无可厚非。但殊不知,银行理财或信托理财产品,其从上市公司所获得资金的最后使用者,绝大部分仍是“缺米少油”的中小微企业,在同样的弱经济背景下,相应理财产品出现违约风险的概率,亦不容忽视,近年来债券违约案例逐渐加大的事实,已在对此敲响警钟。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