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经济> 正文

小鹏机器人一个“猫步”引发一场自证

2025-11-11 00:40 新京报

来源标题:小鹏机器人一个“猫步”引发一场自证

机器人需要证明自己不是人。这戏剧性的一幕,小鹏或许始料不及。

“机器人视频爆火,内部感到很兴奋,但更多的是不忍心。团队耗费大量心血研发,却要在发布会上因质疑而展示。”距离剪开小鹏机器人IRON腿部“皮肤和肌肉”自证已过去几天,小鹏汽车一内部人士仍向记者表达了不舍和内心的触动。

2025小鹏科技日现场,这个178cm高、70kg重的机器人IRON踏着“猫步”登场,却引发了公众“内藏真人”的质疑:“这里面是真人,放大可以看到有耳朵的轮廓”“臀部似乎有肌肉在动”。这也让小鹏机器人的热度蹿升。

11月6日,小鹏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下场自证,并安排工作人员剪开机器人IRON的腿部覆盖件。

做出这一决定的前一晚,小鹏机器人团队几乎一夜未眠。他们既为技术被认可而高兴,也为不被信任而哭笑不得。如何自证,让他们与何小鹏产生了激烈争论,甚至在11月6日发布会前1个小时,机器人团队还非常反对剪开机器人“皮肤和肌肉”。

接近小鹏机器人团队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内部分歧主要有两点:一是担心内部结构和知识产权泄露,二是情感上像‘检查自己的孩子’,于心不忍。”

这场舆论风波发酵48小时后,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点赞小鹏机器人的视频也冲上热搜。小鹏汽车港股股价在11月6日和7日连涨,11月10日截至发稿,小鹏汽车港股涨1.21%,总市值1757亿港元。

给机器人“定制”腰与脊

11月6日晚,在公开展示机器人IRON内部机械结构时,何小鹏一度哽咽,“说实话,我有一点点的心酸,就像电影《让子弹飞》里一样,要证明吃一碗粉是要剥开肚子的。”他说,“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IRON机器人是它自己。”

与同赛道其他企业人形机器人相比,高度拟人,是小鹏机器人IRON最显著的特征。

“腰是重新设计的,我们也专门做了脊椎的设计。”小鹏汽车机器人副总裁兼AI技术委员会负责人米良川对记者介绍,“去年我们在做机器人的腰时发现不太自然,但似乎又无法说清楚哪里不自然。后来我们发现,人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部位是叫腰的,腰实际上是脊柱加肌肉群加腹腔加皮肤,是很多组织的一个组合形成,虚拟为腰的概念。”

“实际上,‘猫步’完成模拟验证,上到真机,到看到效果,整个过程不到2小时,我们当时也很震惊。它一走起来,我们就发现是这个意思,反正就是很自然。我们做了分析,初步认为这个步态是跟腰、脊椎有关系的。”米良川说。

除了探索人形机器人的能力外,小鹏也在尝试未来它们与人相处的方式,是否能建立更深的情感链接。因此,小鹏给予了机器人性别,以及超拟人的动作。

“IRON步态引发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我觉得它真的可以成为大家非常亲密的伙伴。”米良川说,看到一位网友问能不能把机器人做成她去世妈妈的样子,他觉得这一愿望的实现时间不会太遥远。

算法与硬件支撑拟人化

争议声中,小鹏IRON机器人也让外界看到了设计和技术突破。

“小鹏IRON机器人的‘猫步’最突出的一点,是它的拟人化程度突破了行业的既有水平。”机器人开发者张振尧认为,IRON行走时的流畅度、柔顺感,以及肩颈、胯部的协调摆动,引发“是否真人套壳”的公众质疑,恰恰是对其动态平衡与柔顺控制能力的反向认可。

在行业看来,IRON机器人走出“猫步”、呈现出自然的顿感,离不开算法与硬件相结合的优化。张振尧表示,三颗总算力高达2250TOPS的图灵AI芯片,是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中的最高配置,为实时的复杂控制提供了支撑。不过,高算力带来的功耗、散热、续航等问题,以及这些模型是否具备应对复杂家庭与工业场景的泛化能力,仍有待验证。

接近小鹏机器人研发的一名工程师分析称,小鹏机器人的仿人脊椎设计,可以实现像人类的摆动与旋转,这种灵活摆动也让行走姿态更协调。不同于宇树科技等厂商将电机集中在关节轴心上的方案,小鹏机器人将关节电机等重型部件安置在更靠近躯干的位置,远离小腿和腿部的位置。“这样做的结果是脚的惯性更小,可以快速、精准地调整自身姿态,走起来更协调和优雅。”

不过,他坦言,这种结构在负重和力矩上不如电机直驱,完成翻跟头这一类高爆发动作的难度较大。

业内人士还认为,IRON机器人的“猫步”呈现也在于脚尖被动自由度的设计。增加脚尖被动自由度是人形机器人业界能学、能比较快实现的技术。这种复刻人类行走蹬离动作,让脚掌滚动发力的方式,能够让机器人适应不平的地面,同时缓冲冲击、增强稳定性。不过,由于脚尖结构的工程设计难度不小,需要平衡好性能、重量与空间。

不同于特斯拉将Opti⁃mus部署于自有工厂及办公场所,小鹏机器人团队认为工厂打螺丝并不适用机器人,矛盾在于“灵巧手”的寿命。另外,机器人进入家庭家务场景也受制于当前的安全性和泛化能力,还达不到要求。

相比之下,导览、导购、导巡这种低复杂度、高交互性场景,是最有可能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场景。同时,小鹏将开放机器人IRON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与全球开发者共建人形机器人应用生态。目前宝钢成为IRON首个生态合作伙伴,未来IRON将入驻宝钢,在巡检等复杂的工业领域探索应用场景并迭代进化。

“灵巧手”是最大挑战

“关于小鹏机器人的价格,中国市场、国际市场的价格都还没有确定。”何小鹏说,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的难度比做科研要难一百倍,相当于在“软硬供应链都不成熟”时自研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他会亲自参与,确保小鹏在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

这也意味着,小鹏要在一年时间内快速解决“技术可靠性、供应链成熟度、场景验证量”等问题。

在米良川看来,IRON量产的最大挑战在于“灵巧手”。“‘手’确实非常难,比做整个机器人都复杂。IRON的谐波关节是全世界最小的,电机都在里面,一体化地装在手指上,无论是精度还是背隙都非常好。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它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这是距离把‘灵巧手’做到最接近量产的一个方式。”

一家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对记者分析,小鹏机器人在关节小型化和本体复杂度上的确有突破,但也带来了“控制难度加大、可靠性下降”等问题。“这种复杂度的提升,对量产的考验更大。”

在他看来,小鹏在机器人赛道上具备团队、资金、供应链、硬件本体等方面的优势,“电动车生产积累的电机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机器人的电机关节,且供应链优势能更好地管控成本。”但他也指出,未来人形、类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领域,不会局限于“极致拟人化”这一条单一技术路线,而是会形成多种技术路径并行发展的格局,不同的应用场景将有不同形态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张振尧同样认为,极致的拟人化本体并非所有厂商追求的唯一目标。“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要解决的是精度、效率和可靠性的问题,本体上对机器人的刚性要求更高,而非拟人外观。”

安全性方面,小鹏在遵循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法则”基础上,提出扩展第四大法则保护隐私数据安全,即机器人不得泄露人类隐私数据,除非该命令与第一法则冲突。但高度拟人化设计可能引发的“恐怖谷效应”、复杂场景下的安全决策、用户隐私数据的本地化存储与防护等,仍需通过大量实测验证与合规审查。

“我们已经选择了,就坚定地把它做好。”何小鹏说,最终量产版本的机器人可能会比科技日亮相的IRON矮一些、更轻一些、更漂亮一些,以及更安全一些。“我没有想过十年后我们一年能卖多少机器人,但我认为肯定应该超过汽车。”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张冰 韦博雅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