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1月19日讯(记者 凤凰)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首个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 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更是达到51.6%。专家教授提醒公众,防治骨质疏松,仅靠单纯补钙是不够的,应重视骨标志物检测。
骨质疏松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流行病,主要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临床无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随之增加,严重者可引发脊柱骨折、股骨颈骨折、胫骨骨折等在内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严重后果。根据最新的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32.0%,其中男性10.7%,女性51.6%。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岳华教授
“提及骨质疏松,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缺钙’。事实上,骨质疏松症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高风险增高的代谢性骨病。与缺乏运动、维生素D等多种营养素以及各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有关。目前,我国骨质疏松治疗水平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着就诊率低、治疗率低、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因此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重视骨标志物检测,对于提高骨健康、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全面优化个人健康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岳华教授指出。
据了解,骨标志物检测在骨健康和个人健康管理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可分为骨转换标志物和骨代谢相关标志物。而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具有快速、灵敏及在短期内反映全身性的骨代谢动态变化的特点。
岳华教授指出,“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良好的依从性,骨转换标志物检测能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早评估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罗氏诊断Elecsys骨转换标志物检测提供了包括总P1NP检测和β-CTX检测在内的完整菜单,具有优异的精确度和批间一致性,为临床和患者提供长期精确的疗效监测,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效助力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管理。”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检验科主任范列英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检验科主任范列英教授进一步指出:“作为骨代谢标志物之一,维生素D检测可用于尽早发现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维生素D缺乏情况,对于加强骨健康管理及诸多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骨质疏松、骨折、佝偻病和软骨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病肾病、自身免疫疾病、常见肿瘤的患病风险。
“维生素D水平缺乏或不足一般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易被大众所忽视,导致许多患者未得到及时补充,从而增加各类疾病的风险。”范列英教授表示,“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维生素D能助力骨质疏松药物发挥最佳疗效,并降低跌倒及骨折风险。因此,定期检测维生素D水平,可以尽早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从而及时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这对于加强骨健康管理及预防相关潜在疾病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人体对维生素D的吸收存在个体差异性,盲目补充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对此,《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2018)》反复提及,在服用各类维生素D补充剂前后,建议进行血清维生素D水平检测,可指导调整维生素D剂量,以确保维生素D达到最优水平,全面优化个人健康管理。
据介绍,目前维生素D检测难度较大、检测方法众多,但无论从临床还是技术层面评估维生素 D 检测方法,准确性和精密度均是最重要的评估标准。罗氏诊断Elecsys Vitamin D total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具有高准确度和高精密度特点, 18分钟就能快速、准确、可靠地评估人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正确识别维生素D高度缺乏的患者,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补充维生素D,降低包括骨质疏松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
同时,专家还提醒公众,科学防治骨质疏松症,还应进行适量运动多晒太阳,坚持每天多走一段路、多爬一次楼,保证每天有20-30分钟的光照时间,从而保证生成适量的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