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7月31日讯(记者 傅昱佳) 8年前,遭受地震肆虐的玉树,几乎所有的土木建构建筑全部垮塌;8年后,充满生机活力、又具当地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向世界人民展示涅槃重生后的玉树,重新成为青海的一张靓丽名片。
今年7月23日,玉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支由北京援青干部家属组成的41人慰问团,走进玉树,亲身体验玉树援青干部的工作生活状态,为援助建设增添暖意。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援青干部家属团参加了玉树州传统赛马节暨第三节雪域格萨尔文化艺术节和三江源水文化节开幕式,在嘉呐嘛呢石经城感受了嘛呢堆的神圣,登上了当代观景台领略玉树市的壮美,也走访塔尔寺、巴塘等地,了解亲人们在玉树的工作环境,亲眼见证玉树州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
“没想到如今玉树发展得这么好!” 看到灾后重建的玉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不少干部家属感慨万分,甚至有家属表示“有机会的话我都想过来。”
玉树能在短短的几年的时间变身一座美丽的新城,是对口支援工作者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后,创造了一个个的 “玉树奇迹”。
北京玉树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王都伟告诉记者,因长期在高原工作,高寒缺氧的环境对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对心血管系统、心脑系统都会有一些影响,有人整夜备受失眠煎熬,有人患病依然坚持在岗。
北京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处工会主席杨岳国在玉树工作已有两年时间。他创下了在岗时间最长的纪录,但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返京治病。此次,妻儿一起来到玉树,“看他战斗过的地方”。
受到父亲的感染,20岁的儿子杨丁一去年曾追寻父亲的足迹来过玉树,在当地中学支教一个月。他表示,“以后有机会,也会选择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一份儿力量。”
赵长松是玉树曲麻莱县的挂职常务副县长。他70岁的母亲马淑英在慰问时激动地唱起《不白活一回》:“活他个拼命三郎才有滋味有滋味,苦也不觉得累,难也吓不倒谁……”
马淑英告诉记者,“既然他想干一番事业,为玉树做点儿事儿,我就要支持他。”
“一场地震摧毁了一个玉树,但我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兄弟同胞的援助下,新建了一个全新的玉树。” 在采访中,玉树藏区自治州州委书记吴德军对北京援青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苦熬不如苦干”的首善精神尤为钦佩。
吴德军表示,北京的援建不仅 “扶志”,还“扶智”、“扶治”。这些年来,北京的对口援建工作者为玉树培训了大量的干部、教师、医务人员、科技工作者等,让我们重拾信心建设家园。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先后选派132名干部支援玉树建设,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生态建设、智力支援、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
“对口支援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有前方的‘将士’,又要有后方领导的关怀,还需要家属的奉献,所以我们要向北京致敬,向援建干部致敬,向援建干部的家属致敬。”
据了解,2010年对口支援工作启动以来,北京市对玉树州实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支援,援建资金比例、总量、到位率均居对口支援省市之首,2011年至2017年累计安排援青资金17.45亿元,331个项目,2018年至2020年计划内安排10.67亿元,计划外增加脱贫攻坚专项经费3亿元。
其中,在援帮助玉树加强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累计投入资金3543万元,实施了各类基层组织建设项目。在精准扶贫实施民生工程方面,确保援建资金的80%以上用于基层和改善民生,累计投入民生工程14.14亿元,实施项目213项,占援助资金的81.03%。累计投入资金1亿余元开展各类人才智力培训项目118批次,增强了玉树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还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市政运营等方面培训2.9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