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洪雅上千人吃“坝坝宴”过冬至 中新社记者 刘刚摄
近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民俗学者王娟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消息很令人高兴,但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习俗来说并非一劳永逸,“关键还要思考让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活动‘接地气’,能让民众都自发参与、自发传承”。
据公开资料显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王娟介绍,在农业社会,耕种需要根据太阳运行情况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已经零星出现了后世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如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便有所记载。”王娟说,《淮南子》中就有了完整的24节气记载,“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