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装了心脏起搏器,能不能做磁共振

2016-11-14 15:21 钱江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患者装了心脏起搏器,能不能做磁共振

68岁的周阿姨,前些天在家里搞卫生摔了一跤,一屁股坐下去,骨折了。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就诊,医生说需要做个磁共振检查。

可一听说周阿姨3年前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医生有些犯难了。

接诊的骨科专家打电话咨询心内科的项美香教授,她是专门做心脏起搏器的。了解情况后,她告诉骨科医生,周阿姨的情况不能做磁共振。

“病人植入了起搏器,把做磁共振的权利剥夺了。”在骨科,磁共振检查很要紧,碰到周阿姨这样的病人,医生和病人都犯难。起搏器对磁场很敏感,安装起搏器后,磁共振检查成了禁忌。“现在已经有磁共振兼容的心脏起搏器,植入起搏器的病人,一样能安全接受磁共振检查。”项教授说。

装起搏器的老人

1/3以上会遇到磁共振检查

做磁共振,身上一点金属的东西都不能带,甚至化妆品里的金属元素,都会与磁场发生反应。起搏器不能进磁共振,也是类似的原因。

项教授解释,传统起搏器在强磁场中会出现发热、异常感知等现象,严重时可导致电极端头发热,灼烧心肌,造成心肌穿孔。

不仅如此,磁场还会对起搏器的脉冲造成干扰,本该帮心脏正常跳动的起搏器,反而成了捣蛋分子,引起恶性心律失常,严重会导致患者死亡。

中国一项覆盖6省市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调查显示,植入起搏器后2年内,33.8%的患者需要磁共振检查。“这些患者九成以上选择CT或B超替代,11%的患者放弃检查。”项教授指出,这对诊断和治疗策略都会影响。

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让起搏器和磁共振“和平共处”的方法。

项教授介绍,2008年世界上第一台磁兼容起搏器问世,2010年,浙医二院心内科的王建安和项美香做了华东首例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植入手术,目前浙二80%的患者植入的都是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

做磁共振前后

都要心内科医生评估

安装了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后,是不是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做磁共振检查了呢?

项教授说,虽然两者可以和平共处,但整个过程仍需要有心内科医生保驾护航。

她介绍说,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做磁共振检查前要先找心内科医生,对起搏器和疾病状况进行评估,“心衰比较严重,有发热,就不可以。”

评估之后,医生会对起搏器的参数进行调整,检查完成后,再调回到正常模式;检查过程中,需要全程心电监护。检查结束后,医生要检查起搏器的状态,一个月之后,还要再回来复查。

项教授说,在临床上,如果是磁共振检查的高风险患者,强烈推荐使用磁兼容起搏器,比如65岁以上的老年病人,有骨关节病、肿瘤、房颤等疾病病史的患者。

起搏器更换导线

植入时间越久难度越大

跟其他电子产品一样,起搏器也有寿命。

“埋在皮肤下的脉冲发射器,5~8年就要更换;固定在心肌上的电极如果坏了,就要重新植入新的电极。”项教授说,拔除坏掉的电极,比植入新的电极风险大很多,除非出现起搏器感染,旧电极一般留在心脏内。

前阵子,她接诊了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埋起搏器的位置肿起来,皮肤发黑,人发热、迷迷糊糊的。医生考虑是起搏器感染,需要拔除整个起搏器系统。

这么做风险很大,好比把一棵树连根拔起:电极植入心脏,时间久了,会跟血管壁和心肌产生黏连,时间越久,黏连越严重,拔下来很难。

用机械的方法,一点点牵拉,几乎是“生拉硬拽”,风险很大:血管撕裂、心脏穿孔、大出血等一系列可怕的并发症。

目前最新的技术是用激光鞘分离黏连的组织。这位老爷爷很幸运,浙二心内科引进了这项技术,不久前他接受了手术,成功移除了整个起搏系统。项教授介绍,激光电极拔除术,在国外已开展多年,国内还很少开展。

“废弃电极留在心脏内,会增加感染机会,还可能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锁,造成无法植入新电极等一系列问题。”项教授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应该尽早拔除。

对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没有安装磁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她建议先植入磁共振兼容导线,今后更换时,有机会换成磁兼容起搏器。本报记者 丁颍鹃 本报通讯员 鲁青

责任编辑:张博(QF00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