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双11”式的促销吗 “吆喝”是古代商家最普遍的叫卖手段(2)

2016-11-10 16:46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古代有“双11”式的促销吗

“吆喝”——

古代商家最普遍的叫卖手段

《燕京杂记》:“呼卖物者,高唱入云”

现代商家搞促销要“打广告”,古代商家的“炒作”手法也有很多,如挂“幌子”、散发“小广告”等。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敲锣、打鼓、摇铃等用器物声响叫卖的“声响广告”。屈原《天问》中便有“师望在肆”,“鼓刀扬声”的说法。但最简单最普遍的方式是“吆喝”,通称“叫卖”,又叫“市声”、“货声”。今天在商品市场上仍能听到的:“看一看,瞧一瞧”、“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就属于市声。

宋元时称市声为“吟叫”。宋朝商人最善于推销商品,故叫卖声十分有特点。宋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吟叫”条称:“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闲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叫也。”

宋朝市场经济发达,在北宋都城汴京,每天五更(相当于凌晨3点到5点),便有人打铁牌子或木鱼报晓。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为了吸引顾客,商贩便要吆喝叫卖:“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趂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所谓“吟叫百端”,就是什么样的叫卖声都有。北宋这种商业性叫卖声,到南宋和元朝时,已蔚然成风。南宋末文人赵文《扬州后土庙琼花香如莲》诗称:“唐昌游女再归来,城中只卖琼花露。江南俘客吟如叫,想像裁词不成调……”

宋代的卖花者最会吆喝。元黄澄《卖花声·词品卷六》称:“听新腔、一声催起。吟红叫白,报道蜂儿知未。”由于特色鲜明,当时人们很喜欢模仿,《事物纪原》中称模仿吟叫声“以为戏乐也”。到了元代,叫卖声更成一景,元吴渭《月泉吟社诗·戴东老》诗称:“谁家子女群喧笑,竞学卖花吟叫声。”元熊梦祥《析津志·岁纪》记载:七月七,“市人又多以小扛车上街沿叫卖”;九月九,“亦于闤闠中笟筴芦席棚叫卖”。一般来说,叫卖多是摊主自己吆喝,但也有花钱雇人“代叫”的。但古人讲究叫卖要得当,叫声要好听,因为如果叫卖用语不简洁明了,宣传效果并不好:“有发语数十字,而不知其卖何物。”

这种“吟叫”到明清时已是一种通俗的商品宣传方式。如在清末的北京街头,叫卖声被称为“京叫”。清佚名《燕京杂记》记载:“京师荷担卖物者,每曼声婉转,动人听闻。”而且分贝很高:“呼卖物者,高唱入云。”清闲园鞠农还专门将各种市声辑撰于《燕市货声》一书,如耍耗子的“鸣锣或吹唢呐”;磨刀磨剪子的则“分数种,有吹喇叭者,有打铁链者”。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倪方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