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隐形杀手”。与会专家指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需要加强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尽早、积极进行药物治疗。
第十三届钙素论坛10月29日在西安召开。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徐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慢性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影响,人体的骨量会不断流失,骨骼会变得疏松、易脆,很容易骨折。而老年人骨折,不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在治疗和护理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骨质疏松的防治,不仅需要加强户外运动、合理饮食,还需要进行多学科共同管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陈德才也认为,每一个家庭可能都会存在骨质疏松症的病人,但由于骨质疏松发病隐蔽,许多病人对这一疾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陈德才说,绝大部分病人通过二至三个月的规范治疗,都能够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病人应尽早、积极去对待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延伸阅读: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老年人常见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的疾病,其特点是骨量下降,骨骼微细结构发生破坏,骨骼脆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易导致骨折发生。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患者日益增多。研究发现,老年妇女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发病人群。8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这成为了老年人群的隐形杀手之一。使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增高。
为何会得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主要病因由原发性骨质疏松(如绝经期、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性骨质疏松(如内分泌疾病、妊娠、药物、肿瘤等)组成。普通人最常认识和接触到的骨质疏松病因是老年女性绝经期后骨质疏松,还有营养摄入不均衡,如钙磷镁摄入量不足、蛋白质微量元素摄入不足,过量饮用咖啡或浓茶等造成的骨质疏松,还有就是内分泌疾病引发的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有哪些症状?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腰背部疼痛,从活动造成的腰背部疼痛,到持续性的昼夜疼痛,最后可能导致胸腰椎的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的发展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轻度骨质疏松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逐渐发展到腰酸背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四肢放射性痛及麻木感身长缩短或驼背。但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人老了”正常现象。继而忽略及时就医,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正确预防很重要 我们要认识到骨质疏松的过程是可以预防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和现实。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提高骨质疏松患者自护能力,降低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减轻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要坚持多运动多接受日光浴。尤其是绝经期妇女每周要保持足够的运动时间。日常要摄入足够钙磷、维生素及蛋白质,并预防摔倒。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要坚持不抽烟不喝酒,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类饮料。每年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如果发现骨密度下降,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听取医生的建议,合理配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相关症状。
年轻人也与骨质疏松症“息息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如挑食不合理的节食,长期缺乏运动,平时大量喝酒抽烟等劣习同样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低骨骼的质量,提前让骨骼“老龄化”。
骨质疏松要积极治疗、正确补钙
任何时候开始治疗骨质疏松都是有效的,即使发生了骨质疏松症状,通过接受正规的治疗方案,也能有效的改善腰背痛疼痛症状并降低骨折的发生率。通过正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骨密度并减缓骨质流失。一些内分泌疾病造成的骨质疏松患者同样可以通过正规的药物治疗,提高骨密度。
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补钙会造成结石症状,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补钙能有效提高血液中及组织中的钙含量,减少结石的发生。同时,骨头汤等传统认识的食补其实也是无法有效提高骨量,动物骨骼中的钙质很难溶于水被人体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