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
我为什么去香港买保险?
“现在去香港买保险的场景,堪比新政前热点城市的楼市。”有业内人士感叹。也有香港媒体曾这样形容:以往我们看到的奢侈品店门前排着内地顾客的“长龙”队伍已经少见,取而代之的,是英国保诚、友邦保险等大型保险公司柜台上常听见内地顾客的普通话或方言。从去年开始,香港保险的热度不断升温,日前更有媒体曝出保险代理人“刷卡刷到手软”。内地人蜂拥去香港买保险究竟为什么?
保障型客户
境内外都有定点理赔医院,保额也更高
刘女士第一次接触购买香港保险是在三年前,当时内地客户去香港买保险的人数还不是很多。“我可以说是看着香港保险火起来的。”刘女士称,在朋友的介绍下,她为孩子投了一份重疾险,每年需要交2300多美元,一共交20年。
谈到为孩子买香港保险的初衷,刘女士称,香港保险公司不仅在国内有3000多家指定理赔医院,在发达国家也基本都有定点医院,“孩子虽然目前在国内上学,但未来肯定会出国,这是我当时买保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买保险之前,刘女士也把内地保险公司的重疾险和香港的做了对比,她认为,香港的重疾险保障范围更广,保额也更高,更符合她的要求。
内地人去香港买保险,第一次投保时必须要亲自前往,续保只需要通过转账等方式即可。不过,刘女士还是选择每年去香港缴纳。“从去年开始,感受特别明显,内地人去香港买保险的人开始多起来。”今年4月,刘女士去续交保费,保险大楼的场景让她震惊,“队伍排了好长,至少得排三个小时。保险公司一般是8点开始营业,有的人6点半就开始去排队。”
排长队和投保的程序较长也有一定关系。刘女士称,投保时每人需要拍一段视频,申明自己对保险条款无异议、出于自愿投保等。“香港保险公司的服务、代理人的素质比较高,他们会一直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并且会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方便,体验更好。”
储蓄型客户
6%左右的收益,比在内地买美元理财合算
人民币汇率最近“跌跌不休”,自10月10日跌破了6.7心理关口并创下6年新低后,仍在持续下跌。人民币持续贬值趋势下,部分中产家庭也把目光投向了香港保险。
“折合人民币每年大约交8万元,一共交5年。孩子60岁的时候可以领200万美元左右。”日前,作为奶奶的马女士为孙子买了一份储蓄型保险,马女士称,孩子可以选择提前领取费用,比如18岁以后向保险公司申请每年领取1万至2万美元,“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
据马女士介绍,保险经纪的服务态度很好,包下了他们来回香港的路费,还提供了接机等服务,投保当天也专门到酒店接,“现场签单之后,如果以后要领取资金或者出险,可以直接通过银行账户转账。”
内地客到香港买保险的原因很多。李女士称,购买保险的原因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等,“孩子现在上国际班,过几年会出去上学。香港保险以美元结算,我把为他准备的出国留学的钱买成保险,每年能有6%左右的收益,比在内地买美元理财合算多了。”
在内地的法律框架下,购买保险后,如若发生企业破产、债务清算等问题,手中保单都依然有效。而香港自2006年后不需要征收遗产税,这使得其成为一个避税港。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王先生为儿子买了一份大额保单。王先生经营了好几家公司,但在他眼里儿子并没有他的拼劲,且早已明确表示对公司业务不感兴趣,“做生意有风险,买保险算是给孩子留个生活保障。”王先生称,大额保单还可以用于抵押贷款,抵押率能达到70%至80%,投保后可以将保单变现并进行资产配置。北京晨报记者 杨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