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一天比一天凉,老话说“春捂秋冻”,意思是秋天到了,不要过早地添加衣服,冻一冻可以让身体适应寒冷的天气。然而,“秋冻”也要因人而异,方回春堂的老中医说:“秋冻”虽好,但不是人人都适合。
“秋冻”不少人冻出了感冒
入秋后,下沙的气温逐日下降,走在街头凉风飕飕,不少人赶紧翻出长袖,有的还穿上了外套。
但是仍有一些人,至今还是短袖薄裤出行,这不,有不少人中招感冒了。
纪小姐说,这几天她常会因为“早上穿什么衣服出门”而纠结,穿裙子有点冷,穿长裤又感觉热。想起老辈常说的“春捂秋冻”,她又想自己还年轻,倒也不用急着加衣,但是晚上下班回家似乎又有点凉,于是这么一来二去,一穿一脱,结果着凉生病了。
昨天,记者前往下沙各大医院门诊处,发现不少市民中招感冒。
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市民,三位中年人表示,秋天会倾向于稍稍“冻一冻”,两位穿着短袖的二十几岁年轻男士说,这几天虽然降温了,不过还是喜欢穿着短袖,按照往年的经验,一般11月初才会穿长袖,这两天降温,顶多车里放个很薄的外套备着。
医生提醒:能不能“冻”看体质
虽然很多人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会选择在这个季节稍微穿少一点。但医生建议,霜降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就不适合“冻”了。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病人反而要注意防寒保暖,多饮水。
方回春堂的老中医狄永清医生说,“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力,使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好准备。一般情况下,在15~20度,人们可适当“秋冻”,以增强体质。但低于15摄氏度时,市民适时增减衣物,不宜“秋冻”,尤其注意头、手、足等部位的保暖。
狄永清告诉记者,“秋冻”虽有科学依据,但并非针对所有人,一些特定人群最好不要秋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当这些人身体受寒,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血压升高、脑负荷加重。关节病患者:这些人平时关节都会发生不适,秋冻不当,更会加重症状。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患者:不适当秋冻容易导致冷空气入侵体内,刺激旧病复发。
此外,胃肠病患者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病的老人,还应小心对待“秋冻”。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所以,秋凉时节,有胃病的老人应注意保暖,一旦有疾病复发的征兆,应及时服药治疗。中老年人秋季注意腰腹保暖,能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糖尿病患者秋季温差变化大,“秋冻”容易感冒,同时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外,患者受到冷空气刺激,发生血管痉挛,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关节病患者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关节类疾病,注意“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同时,要加强一些重要部位的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背心与心肺相通,背心一旦受凉就会导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
此外,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体质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