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民间投资迎“转机” 专家建议未来政策需长短结合
19日,2016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揭晓,曾在上半年出现“断崖式下滑”的民间投资增速也在第三季度出现了止跌向稳的迹象,其在8月由负转正之后,随后在9月出现企稳回升态势。数据显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9月实现了2.5%的增速,比前8个月加快了0.4个百分点。形势虽然向好,但仍需未雨绸缪,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要如何保持住这一良好势头?专家从长短期两方面入手,开出了持续激发活力的药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民间投资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积极变化背后原因何在?盛来运分析称有三个方面因素。
一是市场环境好转,企业利润改善,工业品出厂价格在提升,企业看到市场好转以后,愿意扩大再生产;二是政府加大了对民间投资支持的力度,出台了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组织了大督察。以放管服为重点,加快改革,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增长制度的限制,比如打破弹簧门、玻璃门,让一些民间资本能够进来;三是开辟了其他民间资本参与渠道。比如目前正在推进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动员民间资本来参与基础设施项目。
实际上,近些年来对民间投资放开市场准入的政策力度和广度是在不断加大的: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7月国务院各部委制定了42个实施细则,鼓励民间投资。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平等发展的改革举措。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的《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促进投资增长、改善金融服务、落实完善相关财税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改进综合管理服务措施、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6条具体措施。
国家层面的政策在前,各省市也正加码落实,以激发民间投资。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呼吁,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层面政策时应更有“实质性”。
李平指出:“地方政府仍然需要继续转变观念,政策落实要更有效,打破垄断,在评估、融资、比例方面给予民企一定的倾斜,让民间投资顺利进入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石油天然气等逐步开放的领域。”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开孟认为,在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可能会逐渐迎来“平等地位”。然而,李开孟认为平等并不是影响民营资本顺利进入竞争性领域关键性影响因素,实力与能力或许才是重点。李开孟表示:“传统竞争领域长期由国有资本控制,知识、技术、人才、资源都由国有经济控制,民营资本在这些领域的能力天生就不行。要人才没人才、要知识没知识、要资源没资源。即使让民营资本进入传统竞争领域它也‘托’不住,还有可能损害公众利益,政府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也不敢然让民营资本进入这些领域。民营资本能力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认为民企的实力是逐步培养出来的,但长时间垄断而把民企隔绝在外,民企实力不可能提升。另一方面,宏观指导也不能少,共性技术应进一步普及,引导民营企业集中的一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开拓市场。”李平也提出建议。
李开孟说:“在传统领域,原来的思路是怎么让一些领域的门槛降下去让民营资本进入,让营商成本下降。但目前产业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抓不住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机会,在传统领域怎么努力都没办法解决民间投资活力不足这一根本问题。把民营资本引向新兴产业才是改变民间投资活力不足的良方。”(本文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证券时报、新华网、中财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