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如何走出“看脸怪圈”

2016-10-17 18:45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国产电影如何走出“看脸怪圈”

国庆节的电影黄金档刚过。《爵迹》尽管票房不如预期,但也斩获了3亿元以上的票房,再次让一些舆论感慨,国产电影是否真的进入“看脸”时代?似乎只要有明星的号召力在,不管剧情和逻辑,电影票房上亿不是问题。然而,同是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湄公河行动》,靠口碑杀出重围,成为一匹黑马。这似乎又证明好作品依然有人欣赏,观众们并不傻。

那么国产电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对此,记者专访了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

市场乱象

只重票房缺少“灯塔”

解放周一:今年诸多大明星加盟的电影,都被评为烂片,但烂片还是自有人会看,票房依然能过亿元,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石川: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去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很好,达到440亿元,于是许多人预测今年可能会超过600亿元,但到了10月份,时间已过去一大半,今年票房却反而往下走了,说明什么问题?市场正处在自我调整中。

目前有两种趋势在博弈。一种就像大家热议的那样,电影观众只是浅消费,刷脸、看个热闹,这种倾向确实存在,而且比例还很大。但是另外一批观众也同样存在,他们并不满足于浅消费,而是追求精品,对好的故事、好的艺术有要求。这次《湄公河行动》的票房,前期大多是靠这批观众先撑起来的。据我所知,《湄公河行动》一开始电影院排片勉强超过20%,票房一般,一直到了国庆第三天,口碑传播开来,才逆势上扬,排片和票房均出现增长。

这一切都说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暗流汹涌,几股势力正在较劲。处于自我调整阶段,什么现象都不奇怪,什么趋势都可能共存,此时此刻轻易下任何结论,比如说观众是不是都只看脸了?我想是不合适的。

解放周一:您是不是觉得,观众口味可能会多元化、分众化?有看脸的观众,也会有看故事的观众。

石川:总体来说,中国电影市场目前并不成熟,市场化进程如果从2002年院线制改革算起,至今也不过走了14年,新兴的市场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培育,这一切是急不来的。

一般而言,电影有这么几种形态:一种是常规作品,不要求非得是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永远可遇不可求,只要保证电影质量基本是合格的,市场有一条底线就行。但我们目前的国产电影,投放市场的底线太低,这是问题所在。

另一种形态就是精品化的作品,它们未必票房很高,说不定没多少人看,但是市场依然需要这样的作品,因为它们是代表电影文化实力,标明电影未来走向的。今年国庆期间还有一部法国纪录片《地球四季》,质量很高,可是曲高和寡,市场表现不好。但市场一定要有这种片子,它们就像灯塔一样,为电影创作指明方向。

为什么我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在国际电影节频频获奖,而现在获奖的频率明显少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文艺片不受我们的市场欢迎,拍出来没人看,市场不鼓励艺术探索。

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多种类型共存,满足不同口味的观众。我们的市场目前还不成熟,只看重票房,电影的风格、类型、样式都比较单一。比如一看青春片好卖,大家就一窝蜂去拍青春片,那么当中肯定有人是“陪太子读书”。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多元的结构。

资本侵入

“小鲜肉”竟然身价最高

解放周一:市场目前更认明星和票房,不重视故事和品质,是不是和背后的资本有很大关系?

石川:有这个因素。这几年国产电影行业发展迅猛,行业外的资本大量涌入,似乎谁都想投资电影。有一些资本大佬,一进来就说:“我要颠覆你们的模式。”他们不说先了解电影创作是怎么回事,上来就说要颠覆你,把电影纯粹当做赚钱工具。

近几年,这样的行业外资本忽然间遍地开花。于是电影产业各个环节都受到挑战,比如重营销不重质量,重IP不重原创,重资本运作不重制作,重快投快收的短期效益,不重沉下心来的项目开发。对此,专业人士往往有一种无力感,他们很大程度上无法与资本较劲,只能任人摆布。所以,创作规律不见了,能见到的只有明星、刷脸这些表面东西。

解放周一:在资本的逻辑下,“小鲜肉”与大明星成为票房保证,于是我们市场上“小鲜肉”的身价很高,以至于许多人诟病说,一部片子最大的投资是明星,剩下已经没多少钱给编剧和其他。

石川:如果身价最高的是一批“小鲜肉”,显然是我们的市场出了问题。比如好莱坞,身价最高的演员大多在40岁到60岁。日本、韩国最好的电影演员也以70后为主。只有流行音乐、时尚、综艺才是“小鲜肉”扎堆的地方。他们就像麦当劳、肯德基,永远有人爱吃,但不是高端消费品。

好演员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我们的电影市场,相当于麦当劳、肯德基流行的低端市场,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解放周一:一部好片子,背后必须要有一个尊重创作规律的投资商?

石川:资本想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但同时需要尊重创作规律,不然只会两败俱伤。

这次《湄公河行动》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最初,公安部的金盾影视文化中心打算创作成电影,他们采用了市场化模式,面向全社会招标,最终由保利博纳投标成功。这说明,按创作规律办事的资本也是有的。保利博纳也是资本大佬,但是他们与某些外行资本不一样,在业内有很深的资历,也懂得创作规律,于是有了现在的《湄公河行动》。这说明,资本也不是铁板一块。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说电影如何为BAT(中国三大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首字母缩写)打工,有没有反过来想,BAT也可以为电影服务?是不是也可以用它们雄厚的实力,把中国电影推向更高的水平?

人才缺口

教育、培养严重跟不上

解放周一:似乎是因为我们近几年电影发展速度太快,于是形成了一系列问题?

石川:行业发展太快,从业人口迅速膨胀,带来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缺口很大。

这几年,电影产量增长了六七倍,新建的电影院和银幕数增长了十倍以上,但是哪里有那么多成熟的制片人和影院经理?大量新从业人员来自其他行业,比如有些地方的影院经理都是从超市和百货公司中跳槽过来的。这些人起初完全不懂排片,也没法判断电影质量和市场预期,那怎么办呢?只能认脸,有认得的大明星、大导演,那就多排点,没有就少排点。

决定一部电影成败有很多因素,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不可见的。外行看不到那些不可见的因素,他们只知道一些可见因素,名导、明星,只能按照表面来判断。现在刷脸的影片那么多,我觉得主要还是电影发展太快,专业人才建设跟不上,于是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但我相信假以时日情况会有改善。在市场上打拼,本身就是种专业化教育。投资人、制片人、经理们,在一次次实践和教训中,会慢慢摸索出规律,慢慢成长。

解放周一:好莱坞更是离不开资本,他们的商业模式是怎么打造出合格线以上的大片呢?

石川:资本对艺术的压迫,好莱坞也存在,但他们的市场运作机制比较成熟。比如说,好莱坞有“完片担保”制度,我们就推行不起来。因为完片担保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十几年前,我们的电影业就是几家国营厂,十几年里,电影产业突然大爆发。过去的电影业就好比是一张小桌子,现在一下子变成一张大桌子,坐不满那么多人。这么密集的人才聚集,我们的教育、培养严重跟不上。行业内,做广告、电视、媒体、互联网的人,很多都转做电影,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发展速度太快,加上某些资本急功近利,创作风气也越来越浮躁,创作周期越来越短。以前,一个电影剧本至少写一年,现在几个月就要出剧本,怎么可能写得好?所有人都赶啊赶啊,慌慌张张。过去,一部电影的正常周期是两三年,现在资本要快速回本,没人愿意等那么长时间,周期一下子缩短到几个月,试想这样赶出来的电影,有几部会成为佳作?

钱多并不是坏事,但是怎么让钱为电影服务,而不是反过来。资本与艺术形成共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观影习惯

多把看电影当作热闹看

解放周一:电影观众也备受诟病。只要形成话题,片子越烂越有人买单,大家争相去电影院,就是为了茶余饭后骂一顿。如此为烂片贡献票房,您觉得正常吗?

石川:市场不成熟,观众也不成熟。我们大多数观众并不把电影当艺术品看。大家仅仅把电影当做娱乐消费品、下班后的消遣罢了。所以一点也不用奇怪,为什么越烂越去贡献票房,因为在大家眼里,它是娱乐,是热点话题,不是艺术品。

把电影当做艺术品是怎样一种消费方式呢?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的中老年人已经习惯下午约着一起去看一场电影,静静欣赏。在国外,一些影迷是稳定的观众,每周都会看一两场电影,就像一天要吃三顿饭一般自然。而我们绝大多数观众平时不看电影,一发现有热点,就去凑热闹,两者观影动机很不一样。《百鸟朝凤》 就是典型例子,一跪跪出热点新闻了,票房就能过千万元。这种“惊天逆转”很好佐证了我们观影的动机其实是看热闹,不是欣赏艺术品。

在这个逻辑下,营销、制造热点话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一些国产电影营销和制作成本一样高,都足够另外拍一部。我们的发行人一定会去盯上映头几天的影院排片。在国内市场,一部电影拿不到20%的排片,票房一般好不了。为了让影院多排片,有些片商、发行商、电商就拿钱补贴影院。

从消费者来说,我希望未来中国观众能养成稳定的观影习惯,而不是把看电影当凑热闹,没热闹就不看。

解放周一:我们只统计票房似乎也不好?

石川:北美和韩国有些统计方法和我们不一样。比如韩国宣传《釜山行》就不说票房,而是说观影人数。它是今年韩国观影人数最多的片子,韩国一半人口都看过它。北美还有一个口径,统计人均观片次数,按这个口径,中国观众一年能看几部电影呢?

可见,我们远没有形成看电影的文化消费习惯,就像现在大家很少看书看报一样。我们看电影的动机不对,把看电影当做看热闹,那就只能跟着媒体热点、跟着明星效应走。但并不代表观众真的认同那些热闹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解放周一:那么该怎样引导和培育稳定的观众群体呢?

石川:好观众是好片喂出来的。

比如奥斯卡得奖片,大多都是质量有保证的片子,但是中国市场销路不太好,所以我们很少引进。今年就引进了一部《荒野猎人》,票房果然不太好。我们引进的分账大片大多是动作片,一天到晚都是“侠”,观众以为这些就是美国最好的电影,其实不是。培养观众的第一步,应该让他们有机会看到更多好片。

我相信,未来中国年轻人的口味一定会变得多元化、分众化,目前的刷脸逻辑、票房逻辑,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市场能自我进化和纠错。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龚丹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