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四:中关村成为全球创新人才的集聚高地
今年年初,公安部出台支持北京及中关村创新发展的20条出入境政策,10项在中关村进行试点。出入境新政实施半年来,已发放505余张绿卡,其中通过新政办理263张。
截至2015年,中关村入选“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1091人,占北京市82%,占全国21%;入选北京“海聚工程”512人,占北京地区68%。曾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陈曦,2015年带着纳米黑科技来到中关村再创业。
亮点五:中关村成为新经济制度供给的探索者
中关村是我国新经济的发源地,也是与新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供给的试验田。比如,中关村率先开展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等12项试点政策,为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赵弘还表示,中关村坚持开放式创新,推动人才、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资本方面,中关村率先开展“外债宏观审慎”试点,目前签约金额39.15亿美元,业务笔数和金额在全国试点范围内均居第一位。
亮点六:中关村步入国际化新阶段
2015年中关村企业境外并购案例37起,较上年增加16起,披露并购金额561.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55.4%。赵弘强调,中关村一大批企业已经从以产品国际化为主的阶段,升级为以资本和知识国际化为主的新阶段。
据悉,全球知名企业纷纷在中关村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科技创新。微软、英特尔等全球知名的创业服务机构在中关村落地。
其次,中关村在全球知识、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开展原始创新或与全球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等合作。比如,中关村发展集团在美国设立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并与斯坦福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合作设立“丹华基金”,首期募集资金9000万美元,累计挖掘并投资40个前沿项目。
亮点七:中关村引领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2015年中关村流向津冀技术合同2565项,较上年增加65项,成交额快速攀升,达到89.4亿元,同比增长60.5%。赵弘介绍说,中关村企业加快在津冀两地的技术输出和布局。神州数码、碧水源、桑德环境等企业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在津冀两地应用推广。
同时,中关村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增多。而且,中关村积极打造京津冀三地“4+N”产业格局,即4个重点对接区域和若干个合作共享平台,探索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模式和合作机制。
此外,中关村“双创”平台纷纷落户津冀两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些热点地区已经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如天津开发区建成、新落户和正在洽谈的“众创空间”与创新型孵化器约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