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创新红利不断释放
国务院发布的大力推进双创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加快构建双创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公安部人才出入境政策20条、工商行政管理改革19条、药品监管及产业发展12条、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成为双创蓬勃发展重要推动力。
在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筹)的站台,有着“新材料之王”称誉的石墨烯,看起来轻如鸿毛,1立方米仅有0.77g,但却强似钢铁、柔如皮筋,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高200倍。成立于1956年的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在石墨烯应用领域形成了40多种新材料产品,其中石墨烯隐身材料、石墨烯高温合金材料、石墨烯铝合金材料为国际上首次发明。为了促进产业化,2016年,北京市与航材院联合成立石墨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并预留部分股权,探索建立核心团队股权激励机制。
学油画的“文艺青年”孟炳淋毕业后选择扎根大山,在密云县学艺厂村当一名村官,村里板栗、核桃、蜂蜜、柴鸡蛋等土特产销路单一、卖价低廉。看到政府鼓励创业,他借债在网上开了一家特色山货店,同时拓展线下销售渠道。不到一年,他已帮助村民外销了超过6万元的山货。2015年初成立北京不老尚品农业科技公司,目前业务覆盖区域2个乡镇、10个行政村庄,拥有5000+社区客户,累计销售200余万元,帮助区域30余户村民人均增收上万元。
有一个参展的名为“小笨鸟”的跨境电商平台,虽然晚于市场上的大多数跨境电商平台,但它却另辟蹊径搭建了一个整合平台,为出口电商和消费者搭建了“平台中的平台”。目前,小笨鸟电子商务平台已成功对接45个国家的75个网络站点,覆盖全球几十个国家的近20亿人口,打造全球性网购“平台中的平台”。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小笨鸟”设立海外运营中心,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形成“当地电商平台+当地运营中心+中国产品”的销售模式。小笨鸟每分钟向全球发布69个商品,每小时产生570个订单,2015年出口额4.02亿美元,2016年1-8月出口总额52亿美元。
创业服务业全面持续升级
在中关村核心区的展示内容里,可以看到中关村创业服务业的“升级路线图”——从220米长、主要为互联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发展成为硬科技创业服务的中关村智造大街,再到有长约7公里、为创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和全要素服务的中关村大街,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国乃至全球。
没有司机,没有方向盘、刹车和油门,一家人却有说有笑地坐在这样一辆车上自在地游览景区——今年国庆假期期间,这样一段视频在朋友圈流传。驭势科技经过几个月封闭开发的无人驾驶多功能电动车已经进入测试阶段。这辆国内首个具备商业化能力的纯无人驾驶车也现身展区,引来参观者驻足。
驭势科技落户的地方,正是“中关村智造大街”。街区北起双清路、南至成府路,全长380米。周边环绕着清华、北大、北航、中科院等高校院所,成为全市高端人才聚集的核心区。街区定位智能制造——以智能硬件为载体,发展人工智能、脑科学、纳米技术、光纤通信等“硬科技”。随着街区功能逐渐完善,任何一个智能制造领域的创业项目,都能在这儿“一站式”获取所需的资源:敏捷制造、工业设计、技术方案研发、检测认证、小批量试制、协同服务、营销推广等环节。
机器人服务员呈上顾客点的咖啡,室内是用手指触动空气就能控制显示器的虚拟现实技术,走出屋子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绵延绿道和街区景观……科幻大片中的这些场景即将在中关村成为现实。根据“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一条“升级版创业大街”的规划浮出水面,中关村创新创业资源高度密集区进一步扩容。改造以后的“中关村大街”,将会整合各区段的资源优势,形成差异化的功能区定位,提供创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要素的各项服务。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成效初显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板块,就展示了三地创新链、产业链和园区链的建设成效。
从园区上看,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及承德大数据产业基地、张北云计算基地、北京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落地生根。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提出“一中心,一基地,一示范区”协同发展路径,聚集政策、人才、资本、技术等产业要素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已初步建成,现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一面旗帜。目前围绕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研发四大产业,已签约企业75 家,入驻率超过70%,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和机构约占入驻企业总数的一半。
从企业来看,精进电动、三聚环保等一批中关村企业在北京周边两地布局。研发并量产国际上功率最大的永磁同步电动汽车电机的精进电动,在石家庄正定布局建设年产50万台电机和驱动总成的先进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将是目前国内投资最大、水平最高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和驱动总成生产基地。三聚环保掌握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可以将其加工生产成生物质炭复合肥、土壤改良剂、绿色清洁能源和环保型新材料。以该技术为依托,公司采用与国家扶贫专项基金、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产业基金、吸引当地农民入股及就业的PPP模式创新模式开展精准扶贫。
数据显示,仅2016年1至7月,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新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就接近7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