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粮食供给侧改革 满足“舌尖上的需求”

2016-09-26 09:55 人民政协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深化粮食供给侧改革,满足“舌尖上的需求”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调出省之一,安徽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伴随着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安徽省粮食生产却进入了增收难、出售难、储藏难的“三难”境地,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迫切而又繁重。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把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推向深入,就要立足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舌尖上的需求”,探索和推动通用粮食生产逐步走向国家储备粮、专用粮食、品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化的道路,尤其要加速发展专用品牌粮食。具体来说,就是目标上要由“充饥型”粮食生产向“品质生活型”粮食生产转变,由“口粮”向追求“健康”方向转变;生产方式上由片面追求单产、数量向追求专用、品牌转变;经营方式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制订专用品牌粮食生产规程,加速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加工销售标准化。

为此建议:

一、制定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规划。要加速制定适应粮食市场发展规律的供给侧改革规划。根据省情确定储备粮、专用粮、品牌粮生产规模,划定储备粮区、粮食资源市场配置区、专用粮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农户适度生产专用粮,加大品牌粮食生产比重。

二、适度生产储备粮,确保“口粮”安全。加大科研力度,尽快发现培育全营养型、丰产稳产型、耐储存的储备粮品种,在储备粮区域内全面推广种植该品种,国家对储备粮生产实行收益基本保障、政府托市、风险兜底,确保国家粮食的基本储备安全。同时,建立国家储备粮补仓机制,在现有储备粮更新机制的基础上,增加专用粮、品牌粮等非国家储备粮品种计划储存制度,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弥补社会储备不足,进行市场调节。

三、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三品两标”粮。安徽省集高山、丘陵、平原于一体,生态环境优越,地貌的变化、区位的差异、水肥气热状况及小气候的多样化都是专用品牌粮食生产的有利因素。在大力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粮食和商标粮食产品的同时,应瞄准市场占有率较高、溢价能力较强的粮食品种适地推广种植。要利用区域优势发展地域特色粮食,积极支持大别山区等较高海拔地区培育具有地区标志的高山有机米;丘陵地区不同区位土壤营养元素不同,可发展特色富营养米;平原地区可培育弱筋小麦、特色杂粮等地标性粮食,积极构建专用品牌粮食产品生态圈。

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生产品牌粮。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引入粮食知名品牌运营核心企业发展专用品牌粮食,加速粮食生产加工企业的加工生产能力整合,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改变产能过剩现状,实行银企联合、科企对接、产加销一体化,形成适应现代市场需要的粮食生产、加工、服务的粮企生态圈,带动生产能力增强、加工效益增加、品牌效益提升,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促进粮食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引导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新型粮食组织联盟,打造粮食企业生态圈和粮食产业生态圈。

(作者王安义系民革中央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六安市委会主委;赵丰才系民革安徽省六安市委会副主委)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王安义 赵丰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