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货”粮食出现卖难 优质农产品价高效益好

2016-07-21 13:14 安徽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品牌粮食不愁销

“优质粮食不难卖,农民能有好效益。 ”

推动粮油产品品牌化,提升我省粮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认可度

7月中旬,潜山县天柱山脚下处处葱绿。在天柱山镇双塘村,渡民粮油公司的200多亩种植基地生机盎然,6月底插下的水稻已有半尺多深。“这都是有机红小米,销往全国10多个省,平均价格40元/斤。 ”公司负责人程渡民告诉记者,由于公司“渡民”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不仅卖价比同类产品高,而且在新市场很容易获得消费者认可,“产品供不应求,明年种植面积要扩大到1000亩。 ”

扩大面积、增加投入,期待更好收益,品牌带给程渡民更多底气。 “再按老套路种粮食,粮食只会越来越难卖。 ”程渡民感叹。这在“卖粮难”问题不断突显的当下尤为迫切。

去年秋季,我省一些地方出现不同程度“卖粮难”。今夏小麦再遭滞销,农民种粮效益下滑。农民售粮不畅、卖不上价的同时,优质农产品却供不应求。 “优质粮食不难卖,种粮农民能有好效益。 ”省粮食局副局长杨增权表示。为此必须打造粮食品牌,以品牌带动结构和品质优化,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杨增权介绍,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粮食行业品牌培育和整合,全省已有27个 “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和403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并形成一些区域性的粮食品牌,如“金润”和“仙晶”大米、“槐祥”大米和糯米粉、“丰大”挂面等。

“有了品牌,开辟新市场能力更强。”黟县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海波介绍,公司有机优质粮油过去只在本地销售。近几年随品牌知名度提高进入了合肥、上海等地,零售价格高的卖到18元/斤,“过去进超市很费劲,现在品牌就是通行证。 ”

走品牌化道路,已成粮食主产市共识。滁州整合区域内大米品牌,“标王”“青谷”“意洋”等晚籼米在北京、江苏、上海等地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标王”大米还成为全国“两会”指定用米。淮北打造四大食品工业园,涌现出贝乐得、汉亭、昆玉等一批知名品牌。“淮北粮食正向品牌化迈进,要让更多消费者吃淮北食品。 ”淮北市粮食局局长王俊敏说。

杨增权介绍,今后我省将重点鼓励园区优势骨干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名牌。到2020年,全省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40个、安徽省著名商标450个、安徽名牌150个。 “整合品牌资源,实现本地主导粮油产品品牌化、名牌化,提升安徽粮油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认可度。 ”杨增权说。

“品牌不能仅靠包装,质量是核心竞争力。 ”

密切龙头企业加农户的合作机制,带动标准化种植推广,稳定提高原粮品质

树品牌,先得强质量。

近年来,我省粮食行业实施“放心粮油”“主食厨房”两大工程,全省已认定放心粮油经营网点761个,主食厨房直营店337个,售货亭2595个,获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称号175家。不过,粮油品牌第一关口永远在田野。 “品牌不能仅靠包装,质量是核心竞争力。 ”杨增权表示,我省一方面引导龙头企业向上延伸产业链,建立粮源基地。另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加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等方式,推行标准化种植。

安庆市望江县,著名的鱼米之乡,孕育出联河米业这样的国内粮企巨头,“联河”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摆上全国各地餐桌的大米都能迎合当地消费者口味。“联河”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联河公司5万亩绿色水稻种植基地,根据销售区域不同,种植着不同品种的稻米。 “田野是我们第一生产车间,消费者喜欢什么口感,我们就种什么产品。 ”联河米业负责人甘启斌告诉记者,公司定期对不同区域消费者进行产品满意度调查,如广东客户喜欢香型品种,福建客户喜欢偏软口感,上海喜欢粳米,这些调查就是种植依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农技”,对基地农户进行订单式生产,引导农户种植优质高效水稻,保证原粮质量稳定。 “这5万亩水稻基地,就是联河米业品牌的保障。 ”甘启斌说。

合肥金润米业负责人洪根生分析,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品牌和质量不统一,不利于企业树品牌、扩大市场。因此也就出现农民稻米卖不掉,而企业却收不到理想粮食的现象。“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龙头企业加基地、大户等形式推进标准化生产。 ”洪根生说。

去年底,我省提出要发展专用品牌粮食,一项主要措施就是要求“按照品牌对粮食品种、品质、产地等要求,制定专用品牌粮食生产规程。”目前,各地正加快推进,选择科技素质高、生产经营规范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依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确保原料生产符合品牌生产标准要求。

以龙头带基地,需要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杨增权表示,发展品牌粮食必须重视合作生产,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等形式,让广大农户加入到供、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链网中来,实现农企双赢。

“没有品牌,再好的农产品也‘走不远’。 ”

内部加强整合,外部加强联合,推动产业重构,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粮商

7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合肥市政务区一家商业综合体的地下超市。货架上包装精美的绿豆、花生、大米,产地多在数百乃至上千公里外,很少有本省产品。以大米为例,基本是东三省为主,一款“稻花香”大米重2公斤,卖价高达75元。“口感非常好,而且是大品牌,消费者很认可。 ”超市负责人说。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我省粮食品牌影响力还不大。 ”杨增权坦言。相比之下河南有双汇、莲花、三全等全国农业品牌企业,山东有鲁花集团等,“没有龙头企业精深加工、树品牌,再好的农产品也走不远。 ”

目前,我省粮油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家、省级龙头企业达319家,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7家,落后于河南、山东等省。企业小,树品牌能力就弱。洪根生认为,粮食产业正在进入大流通、大融合时代,我省应引导企业通过内部加强整合,外部加强联合,推动产业重构,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粮商。

杨增权表示,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并不少,关键是规模和发展水平不足,今后政策的重点是大力培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各地要研究制定本地粮食产业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在园区建设粮食产业高科技园,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混合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引导企业向粮食产业上下游延伸,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的大型粮食龙头企业“甲级队”。

杨增权介绍,为推动粮食园区转型发展,我省将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增加财政资金奖补力度,对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创建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粮油精深产品工艺科技创新等各类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粮食产业园区予以重奖,“省级粮食产业园区产值超100亿元,市级粮食产业园区产值超50亿元的分别给予一定金额财政奖励。 ”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史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