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提打造“公交都市” 地铁运营里程将达900公里(3)

2016-09-03 10:28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研究推动海水淡化入京进展如何?

为了构建多元化供水格局,多渠道保障水资源供给,《规划》中指出要研究推动海水淡化入京。实际上,早在几年前,本市就在进行海水淡化利用的科学论证阶段。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海水在历经截留污物、脱盐、矿化等处置最后变成可直饮的饮用水。而北控水务集团早在几年前就在曹妃甸着手海水淡化的前期准备工作。

北控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海水淡化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海水淡化的技术也已经完全成熟,正在等待北京市政府的决策,一旦确定海水淡化水如何使用、使用区域等,工程在两年内就可完成。预期是一期项目每天将制水100万吨,输水管道自曹妃甸至北京共270公里。而淡化后的海水直接进入北京的水厂,预计成本为每吨8元。

20%城市海绵体如何建成?

《规划》指出,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先入渗、后滞蓄、再排放”原则,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70%降雨就地消纳面积达到20%。

据了解,目前北京仅仅10%左右的城市建成区可以达到上述目标。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张书函表示,建设“海绵城市”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要做好雨水的控制利用,像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就不能光用来看景,功能也要提升。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功能提升具体包括种植耐淹植物、中间设有低洼的水塘;不能在人行道透水砖下铺就水泥砂浆,一般大雨级别的40毫米的降水可不产生地表径流才算达标;隔离带应一改以往高于道路的做法,下沉于道路平面,并设备截口,使雨水可以流进隔离带,甚至加装净化设施;对于新建机动车道,可适当推行透水沥青路面,而建设成本只会稍稍提高。

京冀南水北调配套怎么推进?

据了解,自2014年12月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以来,北京累计收水超过16亿立方米,每年可为首都调水10亿-12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本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但人均水资源量仍只有150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扭转。怎样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成为“十三五”期间要多动的“脑筋”。

据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介绍,为推动京津冀三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京冀两地已就建设一条从河北廊涿干渠到本市南干渠的输水管线(即“大兴支线工程”)达成一致意见,实现两省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长46公里(其中北京段长约34公里)的输水管线,14公里的新机场水厂连接管线,容积50万立方米的调节池及一座加压泵站。

工程建成后,将在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设计输水能力的基础上,开辟一条新的调水通道,实现南水进京双通道,每年为北京增加1亿-1.5亿立方米的外调水,实现区域水资源联合调度和相互调剂。

本组文/本报记者 解丽

责任编辑:李孟鹏(QN00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