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电信诈骗不能只靠实名制

2016-09-01 19:14 南方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打击电信诈骗不能只靠实名制

备受关注的“徐玉玉被电信诈骗”在近期已经告一段落,6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落网。我们在为这样的悲剧感到悲愤时,也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才可以避免电信诈骗的发生。

数据是冰冷的,也是刺骨的。根据腾讯的反信息诈骗大数据报告,近十年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仅去年全国公安机关就立案59万起,同比上升32.5%,共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其中不乏涉及数千万百万的特大诈骗案。

就在徐玉玉案被广泛关注时,媒体又接连报道,发生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甚至是临沂当地,不断有电信诈骗的案件发生,有的涉及金额几千元,有的则涉及金额几百万,甚至是几千万。被骗的受害者,有的是即将入学的准大学生,有的是年迈的老人。

可以这么说,电信诈骗在全国各地、时时刻刻地发生着。试想,我们周边的人,有几个在一天当中没有接到过诈骗、骚扰电话的呢?

笔者此前,曾采访到几位公安系统反电信诈骗的民警,这些民警都是一脸无奈,他告诉笔者,其实电信诈骗的手法,都比较简单,也都非常常见,发送伪基站钓鱼短信,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进行恐吓,发送娱乐节目中奖短信,冒充社保部门告知发放助学金、福利等。

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公安部门就会将这些诈骗手法对外公布,提醒公众注意防范,但是依然有人受骗。就比如,“猜猜我是谁”、“我是你领导”的诈骗方式,在被媒体轮番起底和揭露之后,依然有不少的年轻人会接到这样的电话诈骗,有的甚至上当受骗。

不得不说,电信诈骗屡屡得手的原因,除了抓住了受害者在心理上的软肋之外,与个人信息的泄露不无关系。正是个人信息的泄露,使得不少犯罪分子可以精准地找到受害者的痛点,徐玉玉案的发生,就是因为犯罪分子抓住了徐玉玉办理助学金的节点,仅凭实名制这一招来实现彻底打击电信诈骗的“顽疾”是明显不够的,电信诈骗已经进入精准阶段。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要想保证信息不被泄露,光靠自己的防范意识已经完全无法做到。办理各种证件留下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都可能被那些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被他们搬到黑市上甚至是网络上公开售卖。如何从信息源、售卖渠道掐住个人信息的非法传播,对于防范电信诈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最严实名制落实以来,为什么那些已经被各种手机软件标示过的诈骗、骚扰号码依然能够在市面上长时间流通?运营商虽然不是执法部门,但是作为手机安全的守护者,就不能加以打击和制止吗?当然,打击电信诈骗,需要公安、通管、运营商、金融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从防范、打击、追责多个环节入手,莫要等悲剧发生之后再出手。王伟凯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