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张“黑电话卡”电信承诺年内关停

2016-09-01 08:59 广州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60万张“黑电话卡”电信承诺年内关停

连日来,大学生徐玉玉、宋振宁相继因遭遇诈骗而猝死的案件,让广东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迅速行动起来。8月30~31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及省人大代表专题视察整治电信诈骗工作。视察组前往省公安厅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三家运营商的广东分公司,并召开专题座谈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业斌、陈小川先后带队视察。

现状:

广东电诈大案频发 广州发生被骗3500万元案件

在视察中,省公安厅称,目前广东立案总量较大,仍占全国同期同类案件立案总数的1/9,造成的损失占全国总额的1/12,大要案件仍在频发,今年以来全省单案损失百万以上的案件有37起,其中广州11起、深圳13起;东莞、广州于4月和7月各发生一起涉案金额1700多万元和3500多万元案件。近日广州市还发生一起华南理工大学退休教授被骗100多万元,养老钱被一骗而光的事件。说明广东省仍是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灾区。

以今年1~8月为例,共立电信网络诈骗刑事案件37416起,其中破案4850起,破案率为12.96%,全国人大代表陈伟才认为这虽然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依然不高。他指出,破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代表调查:

轻松买到非实名电话卡 运营商给不出答复

陈伟才提到,去年他将分属三大运营商的三张自己买到的未登记的手机卡交给三大运营商,要求他们查出这些电话卡登记在谁的名下,为何不需要作为购买者和所有者的他进行实名登记。仅有一家运营商给出了回复,回复是“出于保密,不予回应”。陈伟才当时向工作人员提问:“这些不需要实名登记的电话卡是怎么流通到马路边售卖的?”得到的回答是“希望陈代表以后不要去马路边买手机卡”。对此,陈伟才表示非常不满,认为运营商是在“忽悠代表”。昨日,他在座谈会现场展示了最新的两张从网络渠道购买的手机卡,购买过程并不像运营商汇报中所说的需要严格的实名登记,轻松到手。

“这是怎么回事?”陈伟才要求运营商现场答复,相应的运营商记下了号码进行查询,但截至会议结束没给出明确的答复。

在视察中,广东电信汇报的实名登记率为96.24%,广东移动用户实名制登记率98.6%,广东联通实名登记率96.5%,各运营商普遍还存在60万~100多万不等的非实名制用户。手机实名制的落实不尽理想,成为这两日参加视察的全国人大代表的共识。2015年12月30日,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落实电信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自本决定施行之日起六十日内通知已经在网但未登记真实身份信息的电信用户补办登记手续,本决定施行之日起九十日内未补办登记真实身份信息的电信用户,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催告其十日内补办,仍未补办的暂停提供电信服务,暂停之日起满九十日仍未补办的,终止提供电信服务。

按照公布之日起施行计算,三大运营商普遍超期,没有完成决定提出的要求。省人大代表刘涛提问运营商:“现在全民受骗全民共愤,你们给我一个答复,到底多久能实现100%?”

对此,广东电信表示争取3个月内关停60多万用户,广东移动和广东联通表示暂定今年内可以完成,三天内会给出具体答复。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小川表示,省人大颁布的决定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广东区域内的企业都应该遵守。她要求三大运营商在三个月内必须清理完成,届时将组织回访,并和媒体、群众一起监督工作落实。

代表建议:

取消来电显示收费

“三大运营商有否提供真实来电号码的义务?”陈伟才抛出的问题换来现场三大运营商的集体沉默。

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翟雪梅表示,电话号码是否真实要看运营商和客户有没有对业务进行约定,如果没有约定保证真实的话,客户可以视情况不购买这个服务。“那运营商说说看你们有这样的说明吗,是否业务约定中说了号码如果是假的骗了人我不管?”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补充提问。三大运营商依旧沉默。

陈伟才说:“你们不回答我只能认为是没有了,我认为这是重大隐患和重大瑕疵,既然不能提供准确的来电显示,就不应该收取来电显示的费用。”

代表出狠招:

让运营商和银行先行赔付

“三大运营商没有一个实现100%,是技术问题吗?是能力问题吗?我相信关停这些非实名登记号只要一个工作日,但让你们决定要关停,要好多个工作日。这里面有企业利益的问题,我有什么理由相信运营商真的在反电信诈骗。一定要让三大运营商担责,让他们提供安全的网络,这个责任在法院。”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辛瀑严肃地说。

陈伟才提出,两院要对通信管理局追责,通信管理局的职责就是依法管理电信市场,但目前三大运营商没有落实好国家的法律法规,这存在重大渎职行为,是玩忽职守。

“还有,手机实名制为什么那么艰难?要实现,要触动灵魂和利益才行,如果查实了用非实名登记卡或者改号电话实行了诈骗,运营商和银行要先予全额赔付,然后再去追查,不然你要老百姓自己怎么追,老百姓天天在哭。”陈伟才放出狠招,他希望相关企业千万不要取小利舍大义,要用洪荒之力根治电信诈骗。

陈伟才表示,还要严惩个人信息买卖的行为,因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不断增多,诈骗精准性增强,危害性更大。

揭秘银行卡网上买卖黑色利益链

“全套卡证”网售900元

只要900元就能在网上轻松买到用陌生人证件新开户的银行卡、身份证原件、网银U盾、银行卡开户资料单、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号码卡等一系列卡证。不法分子已将银行卡买卖作为牟利手段,身份证、银行卡从收购到开户,最后到出售使用,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

网上公然出价收购、出售各类银行卡

记者调查了解到,不法分子不仅会利用搜集的身份证,到银行冒名代办开户。甚至有些不法分子还公然在网上出价收购各类银行卡,并且要求本人持身份证现场开户。

有网友发帖称,自己的钱包及身份证在2012年3月份被偷,被偷之后立即补办了新的身份证。这些年里使用都没有问题,但是近日去银行办事时,银行工作人员告知有人用他的身份证开了多张银行卡,并且都在外地开户使用。“我长这么大都没去过开卡所在地!丢失身份证后申办补证不是就代表挂失了吗?”令这位网友百思不解的是,为何有人会使用他被偷的身份证办理大量银行卡,这些银行卡又被哪些人使用?

知情人士透露,丢失的身份证被人搜集后,将会被用于冒名办理银行卡、电话号码卡在网上出售。目前,网上非法买卖身份证、银行卡,从收购到冒名代办,再到出售等环节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大多数情况,这些身份证、银行卡、电话卡会被用在一系列非法活动中,比如电信诈骗、行贿受贿、洗钱、偷税漏税等。

“全套卡证”最终流向何处?

不法分子收购的身份证、银行卡,最终如何流向市场?记者用百度搜索关键词“全套银行卡”,能够看到多条售卖银行卡的信息,在简介中能够看到“出售全新银行卡”“网银K宝U盾,开户资料齐全”“100多套全套待售”等字样,并且留有QQ和手机联系方式。

记者以需要购买银行卡为由与其中一位卖家取得联系。卖家称,银行卡全套包括银行卡、开卡身份证原件、网银U盾、银行卡开户资料单、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号码卡。因为配有开卡身份证出售,能够保证银行卡不会被卡主挂失。“有了全套东西后,你进行转账、汇款,包括绑定一些支付账户都能在网上操作完成。”不同银行的银行卡全套价格各不相同,中国建设银行的银行卡全套价格为900元,招商银行的银行卡全套价格为1800元,还能货到付款,发现有质量问题能无条件退货,可以用淘宝进行交易。

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网银或可增加指纹验证功能

记者致电招商银行客服电话,工作人员称,在柜台办卡时,银行工作人员都会对身份信息进行严格核对,确定是否为本人。但如果是后期使用过程,只能靠密码和网银优KEY来核对身份。一位有多年经验的银行工作人员建议,针对银行卡非法买卖的现象,建议引入指纹核对机制,与身份证指纹信息进行比照,在使用网银时也可以增加指纹验证功能。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律师赵辉说,按照规定,银行卡仅限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售,出售自己的银行卡用于不法活动者或将涉嫌违法。买卡人之所以冒用别人名义使用银行卡,就是要用于非法目的,那么售卡人有可能被“拖下水”,严重者可能被法律追究连带责任,个人信用也将受损。

如何遏制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用凭证的非法交易?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可达认为,公安机关要对非法买卖身份证、银行卡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同时提升身份证的识别度,解决二代身份证挂失后仍可被使用的问题。

骗子一通电话转走28万

失主冻结账户成功截回

男子遭遇最新电信诈骗手段

8月23日,本报曾以《一次撞车 招来“保险理赔”连环骗局》为题,报道了在广州做生意的马先生遭遇电话诈骗。他在柜员机上误操作,当时银行卡被吞,次日,卡内刚刚到账的近28万元货款,不到20分钟就被分17笔全部转走。不过幸运的是,记者昨日获悉,如今马先生被转走的近28万元已经全部追回。他在被骗后到底做了什么,能够及时截住骗子,帮他保住了这笔钱?

文/广州日报记者申卉

案情:银行卡被吞仍被转走近28万元

马先生8月19日接到骗子电话,对方自称是“某车险理赔工作人员”。由于前段时间,他的确开车发生过意外也报了保险,对方又能够说出他的名字和身份证号,他很快就相信了对方。对方称,保险公司要把他垫付的保险费用转给他,但需要他去银行柜员机操作,拿到取款小票证明他收到了理赔款。就这样,马先生让弟弟到银行柜员机操作,按照骗子的“指引”,一步步落入陷阱,最终误转账3.8万元。当时,银行卡也被柜员机吞了。

次日,一个更大的“陷阱”等着马先生。20日上午,有客户将27.88万元货款打进这张被吞的银行卡内。20分钟后,马先生的手机连续收到17条银行发来的短信,显示短短10分钟内,银行卡中近28万元余款分17次被转走,每次转账金额从0.01元到5万元不等,最终卡里只剩下0.39元。

马先生大吃一惊,立刻报警并致电银行求助。同时,他又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银行客服人员,告知马先生已了解到银行卡被盗刷的情况,需要他继续操作将卡激活,以便把盗刷的钱转给他。

事到如今,马先生哪还敢相信对方,当即挂断电话。没想到,此人却穷追不舍,一连打了10多个电话给马先生,得知马先生不相信其身份并报警后,骗子终于原形毕露。从马先生提供的一段录音和短信中,对方在电话中承认连续两天“诈骗”了马先生的钱。“我也是冒很大风险的,我们只想骗点小钱,看到你这么多钱,我也害怕了。”他还试图跟马先生商量,退回部分钱,央求马先生不要报警,否则一分钱也不能退。“你多少给我一些,当你自己也买个教训。”马先生始终没有妥协。

逆袭:及时冻结账户 最终寻回钱款

报警后,马先生根据警方和银行的指示处理。先按照银行客服的要求冻结账户。随后,前往转账行和发卡行查清了这笔钱的去向。

中国农业银行荔景苑支行的副行长魏启明告诉记者,银行在得知马先生的情况后,查询发现了这笔异常转账。“根据用户的描述,他当时没有使用网银,银行卡也在柜员机内,却显示消费了近28万元,这明显是一笔异常消费。”报警后,银行查明资金进入了华夏基金公司。随后,警方和银行方面向基金提出了申请退款。

8月28日,基金公司将近28万元全部退还到马先生的账号上,总算有惊无险。不过,对马先生而言,他还有一笔3.8万元的转账未追回。银行方面称,这笔钱经查发现,由于马先生误操作转到对方账号,对方很快就把钱转走,目前该账户没有资金。目前,银行仍在配合警方进行调查。

焦点:为何钱会进入基金账户?

魏启明告诉记者,骗子通过几个步骤让马先生不知不觉走进了圈套。8月19日,对方致电马先生时,通过自称车险理赔工作人员取得马先生的信任。

当时,马先生曾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显示马先生选择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基金扣款签约,并发来一个验证码。随后,马先生将这个验证码提供给骗子。正是这条信息的泄露,再加上骗子获悉了马先生的个人资料,使得他顺利将这笔钱转入其基金账户。

然而,要从基金账户将这笔钱提出来,还需要马先生继续“配合”,但此时马先生已恍然大悟,因此这笔钱一直在基金账户中。

银行方面告诉记者,在这类新型的诈骗案中,骗子往往利用市民发现账户资金被转走后,误以为是被盗刷的恐慌情绪进行诈骗。随后,骗子假扮公职人员,要求市民进行操作。

但在这次事件中,幸运的是,马先生及时发现对方的身份,并没有对骗子言听计从,而是根据警方和银行的建议操作,最终拿回了转入基金账户的近28万元。

银行提醒,广大银行客户要注意保护好个人网络信息,在遇到网络诈骗等紧急情况时,可及时断掉电脑电源或拔掉银行K宝,防止电脑被远程操作。大额转账汇款应当有严密的授权和批准手续。如遇电信诈骗,及时拨打“110”报案,也可向银行公开的正规客户服务电话咨询。有的银行有紧急挂失止付功能,只需提供个人基本情况等信息,就能先将对方的账户紧急冻结24小时,等到报警后,能够延长账户冻结的时间。

一天5条银行短信

通知你“有钱入账”

银行人士提醒短信发来网址千万别点开

一天之内连续收到5条资金转入信息,这是馅饼还是陷阱呢?市民陈恩(化名)报料称,同一天收到了同一家银行发来的资金转入信息,短信内容除了转入金额不一样,其他都一模一样。

记者从陈恩的手机短信上看到,5条短信内容几乎一致,只是转账金额不同,从2元到3元多不等,总额接近13元。短信发出号码是资金转出行的客服热线。随后,记者向信息发出的银行了解情况,得到的答复是:这类信息基本是网络电话模拟器或伪基站假冒银行热线电话发出,用于欺诈银行客户。因为模拟号码相同,怀疑是手机自动将同号码发来的信息归到一起,让人以为这是银行热线发的信息。

银行人士表示,这些电信诈骗均是换汤不换药,最终目的就是套取银行卡的验证码或者密码。该人士提醒,切忌直接点击短信链接网址,此外,动态验证码和密码切勿泄露,任何方式的索要均为欺诈。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杨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