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连日来的几次大范围降雨,给原本闷热的夏季带来阵阵清凉。8月23日过了处暑,夏天渐远,秋天到来,气温开始进入显著变化的阶段,此时天气特点多为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比较大,空气湿度渐低,闷热不再,秋燥渐起。那么,初秋季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节气的变化。
古人非常重视顺应四时养生。初秋时节,自然界由热转凉,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 “收”、“养”为原则。换言之,秋天养生就是要收敛阳气,保养阴气。中医认为是由热转寒,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过渡时期。初秋时期,人们在养生上应注意“保暖”,人的后背和足底,是身体最容易被寒气侵袭的部位。
初秋时节,气温仍然较高,故有“秋老虎”的说法。天气干燥,昼热夜凉,寒热多变,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因此从中医理论讲,秋天与肺相应,养生首养肺。专家指出,天气逐渐转凉,肺为娇脏,其位最高,不耐寒热,同时又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立秋之后,天气短期内会热,但这股热不同于夏天。夏天气温虽热,但我们身体的孔窍开泄,能让汗液蒸发。但一旦到了秋天,凉风立刻来了。秋天凉风来袭,身体能立刻感知凉意,汗液往回收,津液往里走,但如果收敛得太厉害了,就会让体表感觉干燥,比如鼻孔干燥、嗓子干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等。如果肺部不适,还可能引发咳嗽多痰、支气管炎、哮喘等。所以养生首养肺。
初秋时节,还要保持平和的情绪。依照自然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秋季进补、调养保健身体是十分必要的,民间也有“贴秋膘”一说。但专家认为,夏季人们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同时,虽然入秋后天气渐渐转为早晚凉爽,但“秋老虎”的威力很大,气温仍然较高,进补也宜清补。所谓“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具体而言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清补当忌辛辣、生火助阳或肥甘油腻、生痰助湿类食品,但并非禁忌荤食。
秋季养生还要调整睡眠时间,早睡早起符合秋季的“养收之道”。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懒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夏秋之交,暑热未尽,凉风时至。故有俗语称“春捂秋冻”,意思是适当“秋冻”,趁着稍有凉意,可以刺激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但贪凉要有限度,准备一件外套早晚穿着即可。
初秋时节,还要注意运动适度。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适当的运动锻炼,还能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但中医讲秋养“收”,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同时,运动时还应注意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此时能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