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极一时 “宝宝”类理财产品如今缘何降温?

2016-08-09 09:47 人民政协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红极一时,“宝宝”类理财产品如今缘何降温?

事件:

以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为标志,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互联网“宝宝”类产品迎来了爆发期,无论是传统型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业界纷纷推出各自的“宝宝”类货币基金。然而,进入2016年后,新诞生的“宝宝”越来越少,市场进入饱和期,规模增长也开始放缓。随着收益的逐渐下降,“宝宝”类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逐渐降低。

融360金融搜索平台日前发布2016年二季度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宝宝”类产品规模小幅下降,收益水平也再创新低,二季度“宝宝”产品平均收益为2.55%,比一季度下降了0.25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平均收益仅为2.51%。面对直线下跌的收益,如何为投资者的资金寻求更好的出路,是当下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融360监测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80只互联网“宝宝”产品对接的69只货币基金的总规模为17138.41亿元,较2016年第一季度末减少了398.85亿元,降幅为2.27%。在全部货币基金中,2016年第二季度规模增长的有31只,规模下降的有49只。

从规模排名较前的货币基金来看,大多是知名的大中型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基金公司发行的“宝宝”类产品。其中,二季度末余额宝规模为8163.12亿元,较2016年第一季度增长7.04%,虽然规模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是增长幅度远不如一季度22.86%。

在收益逐渐下降的情况下,二季度“宝宝”类产品规模也出现小幅下降,其中基金系“宝宝”下降幅度最大,环比下降12.36%,银行系“宝宝”和代销系“宝宝”出现略微下降,降幅低于1%,第三方支付系“宝宝”依旧呈上涨趋势,涨幅为2.97%。

解读:

即便红极一时,如果不时刻创新,“宝宝”类产品也难免落得“一地鸡毛”。

业界人士分析,“宝宝”类产品规模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方面,受持续震荡的股市行情的影响,尤其是基金系“宝宝”类产品,其规模呈大幅下降趋势,比如国泰基金的国泰货币规模下降47%、汇添富基金的汇添富现金宝货币规模下降20.64%、华夏基金的华夏现金增利货币A规模下降20.42%。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经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宝宝”市场明显趋于饱和,同质化显现、同类产品过多导致竞争加剧、新生“宝宝”越来越少,整体规模增长走低。此外,近两年内多次降准降息、市场资金环境逐步宽松、利率不断走低也导致互联网“宝宝”的收益率渐行渐低。

第三方面,理财渠道的增多也使得互联网“宝宝”市场逐渐低迷下来。无论是在收益率方面抑或是流动性方面,互联网“宝宝”正在逐渐失去其优势,被更多的理财产品所替代。

展望今年第三季度,业界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期来看,利率水平将稳中有降,但幅度不会太大。因此,三季度互联网“宝宝”产品整体收益将继续下跌。

3年前看到“宝宝”类产品惊呼“狼来了”的银行业,在3年后并没有遭遇预期的发展窘境。相反,收益率和流动性优势渐失的“宝宝”类产品,却已经到了必须要做功课的时候了。

普益标准研究员认为,近年来,银行为了应对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所带来的市场竞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在收益率方面相对于互联网“宝宝”类产品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同时凭借创新的结构设计,在灵活性上甚至超越了以申赎便利为卖点的互联网宝宝类产品。而从申赎方式来看,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往往都能做到当天申购当天计算收益,当天赎回次工作日到账,以往互联网“宝宝”类产品的流动性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业界同时认为,流动性强、申赎灵活是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所具有的最为明显的特征,然而财富管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客户的投资组合应当在符合客户需求的情况下,综合配置各类收益特征的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流动性强的资产往往只占居民财产配置的一部分,除这一部分较为灵活的资产外,还应有相当部分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相对较低、但是收益率更高的资产,以实现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崔吕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