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热吃”不如“晾会儿吃”

2016-08-09 19:40 天津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趁热吃”不如“晾会儿吃”(图)

饮用过热饮品可能会引发食管癌,其原因在于温度,而不在于饮品本身。“过热”指的是饮品温度在65摄氏度以上。饮品温度越高,患癌风险也越高。

吃热饭、喝热水是国人的习惯,“趁热吃”更是亲朋好友相聚的常用语,面对这样的传统,国内外很多肿瘤医学专家们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因为常年吃过烫的食物是食管癌重要发病诱因,我国作为世界食管癌发病主要国家,建议不如将“趁热吃”的客套话改成“晾会儿吃”才更有益健康。刚刚过去的一周是2016天津食管肿瘤防治宣传周,中国抗癌协会食管专业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本市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主任于振涛教授表示,我国食管癌发病人数占世界一半以上,食管癌平均发病率仅次于肺癌、胃癌和肝癌,居癌症发病第四位。不仅如此,目前我国还是全球患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这与患者早期发现率低关系密切。但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国内医疗界对于食管癌发病机理、治疗模式和手术方式都有了全新的认知和应用,使得患者早期发现率、手术几率及术后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和改善。

于振涛还特别指出,长期喜好烟酒或烫食、40岁以上、来自食管癌高发区的人以及有食管癌家族史者,均属于食管癌高危群体。建议这些高危人群一旦持续或反复出现进食较硬较干食物时,感到食物在食管内下行缓慢,或好像有残存饭粒、菜屑黏附在食管壁上短暂停留,就应提高警惕,要及时到医院做胃镜检查。有条件的40岁以上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定期做胃镜检查。

食管癌是典型生活方式癌

65摄氏度以上热食是危险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此前就饮用咖啡、马黛茶和其他过热饮品是否致癌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饮用过热饮品可能会引发食管癌,其原因在于温度,而不在于饮品本身。但这也并不是让大家不要喝热饮,而是希望不要喝滚烫的饮品。该机构明确表示“过热”指的是饮品温度在65摄氏度以上。饮品温度越高,患癌风险也越高。

于振涛也表示,食管癌作为世界八大癌症之一,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癌。首先烟酒是重要致病因素。食管癌发生的危险性与每日酒精、烟草的摄入量成正比。而一个人如果同时吸烟又嗜酒,那么其患上食管癌的危险性就比单纯吸烟或单纯嗜酒者高出数十倍。其次进食方式是诱因。长期进食过热、过硬、粗糙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吃饭速度太快,咀嚼不充分,会造成食管黏膜损伤,长期反复作用就有可能造成黏膜增生,进而引起癌变。

第三营养不均衡也是高危因素。日常膳食中如果缺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及维生素B2,也可能使食管黏膜受损,微量元素铁、钼、锌等缺乏也和食管癌发生有关。而从膳食中摄入亚硝胺的量更是与食管癌的发病率成正比。亚硝胺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在烟熏、腌制、霉变的食品中含量较多,我国太行山周边地区食管癌高发,与这个地区的人长期食用腌制食品有一定关系。

胃食管反流有癌患风险

四大信号抓住“蛛丝马迹”

于振涛说,食管癌是传统意义上的“穷癌”,以往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是河南、河北、山西太行山等地区的山区和贫困地区,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对这些地区进行系统干预,改变居民的不良饮食习惯,改造了有害的生活环境,当地居民食管癌发病率现已显著降低。但近年来,我国食管癌总体发病并没有明显降低,相反发达地区及城市发病却略有上升,统计显示食管癌患者的疾病类型正悄然变化。我国食管癌九成为鳞癌,进展快且预后差,西方国家食管癌以腺癌为主,现在我国预后相对较好的腺癌患者比例在上升。这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高能高热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导致的胃食管反流疾病的增多是引发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因为约6%至14%的胃食管反流患者可能演变为Barrett(巴雷特)食管,而Barrett食管是食管癌癌前病变。于振涛建议胃食管反流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尽早发现肿瘤病变。

此外,于振涛还特别提醒市民关注食管癌发生的四个早期信号。信号一:吞咽食物有迟缓、滞留或轻微哽噎感。在早期,这种症状极其轻微,不妨碍进食,可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出现,如果反复多次出现,并逐渐加重,应高度重视。信号二:吞咽时有痛感。在吞口水或吃东西时,总感觉胸骨后有定位性疼痛。吞咽过后,这种感觉将会逐渐消退,疼痛的部位有时相当模糊,约40%的病人有程度不等的疼痛症状。信号三:食道内有异物感。平时感觉食道内好像有残存饭粒、菜屑黏附在食管壁,大约有10%的食管癌患者早期曾有过这一症状,这是由于食管黏膜皱襞肿胀,局部充血,上皮增厚或粗糙引起的。信号四:嗳气、消化不良。下段食管癌会引起嗳气、消化不良等胃病症状。早期发现的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所以早发现食管癌的“蛛丝马迹”显得格外重要。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赵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