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士认为,这是市场的正常调整,与暑期档缺乏拉动票房的电影有关
今年7月被称为“史上竞争最惨烈的暑期档”,超过40部电影上映,不过最终的票房成绩却出人意料,单月45.2亿元的票房虽然高居年度第二,仅次于春节档,但与去年同期的55.1亿元的票房相比,却少了近10亿元,降幅达到了18%。5年来首次出现暑期档票房负增长。
7月电影到底怎么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是不是来了?重庆晨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解读7月票房负增长之谜。
截至7月31日,今年7月票房最高的三部电影分别是《绝地逃亡》7.3亿元、《寒战2》6.7亿元和《大鱼海棠》5.6亿元,没有一部电影的票房超过10亿元,这个成绩如果放在去年,连前三都进不了。去年7月《捉妖记》的单月票房达到了16.6亿元,排在第二名和第三名的《煎饼侠》、《大圣归来》票房也有9.8亿元和7.4亿元。
重庆嘉裕国际影城营运总监吴卓峰认为,今年暑期档影片“缺乏可以拉动大盘的龙头影片,同时加入暑期档的好莱坞电影没有对票房产生贡献力”。
在知名影评人“暗夜骑士”看来,影片的类型以及扎堆上映是导致票房低迷的原因。“今年暑期档电影没有去年《捉妖记》、《大圣归来》那样的合家欢类型影片。比如《寒战2》,电影本身质量不错,但它的题材和类型决定了票房不可能是一个大体量。”
“暗夜骑士”告诉记者:“1个月40部电影上映,每一部电影的周期都不会太长,刚上映一周就会面临新片的冲击,很多片子都只能陪跑。”
不过,在电影行业从业者看来,7月票房的负增长并没有所谓的“拐点论”那样可怕。“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快速,去年到达一个顶峰,当然会有调整和回落。”重庆保利万和院线业务部主任何影彬对记者说,“回落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状态。”
何影彬认为票补的减少也是票房回落的原因之一。“去年网络公司和第三方平台的票补力度非常大,观众可以买到价格很低的电影票,这让大量的观众一下子涌进了电影院。”何影彬说今年票补的力度在减小,这也减少了很多观众量。本报记者 孔令强 实习生 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