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票补”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热词,这个已然存在了很长时间的现象,却随着它的逐渐消亡,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连日来,各种说法甚嚣尘上,有观点认为票补的减少,使得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增幅持续下滑,2016年暑期档至今更是难觅10亿级别的华语电影。但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专家表态,票补减少让华语电影市场显现出了本来的面貌,是一个拨乱反正的拐点。那么,到底什么是票补,如今的状况又到底会给电影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错有错着?
《叶问3》引发市场震动
票补一词的热传,是源于光线总裁王长田的一番话语,一周前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大鱼海棠》票房之所以未能达到10亿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票补的减少。那么,何为票补呢?
票补,是随着在线票务网站而流行起来的一种做法,一般来说就是影片与在线票务网站合作,以低价售卖电影票。以我市为例,最低票价一般限定为20至25元不等,假设一部影片的最低票价为20元,观众以9.9元超低票价购票,那么与最低票价间10.1元的差额,就将由片方或票务网站补上,以凑足所谓的20元最低票价。在票房统计时,该张电影票仍旧以20元计算。毋庸置疑,票补的存在刺激了观众的消费,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市场中的泡沫。有业内人士表示,去年全国点映440亿的总票房中,就有30亿至50亿来自票补。
本来,票补是近一两年圈内的颇为常见的现象,但年初《叶问3》的违规操作却打乱了这一既定模式。随着行业监管的加强,进入5月暑期档后,票补现象越来越少。天津市一家影院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今年暑期档除去一些动画片仍旧进行票补,其余影片已很难买到超低价影票。
拨乱反正?
理性消费,观众期待物有所值
“拨乱反正”“返璞归真”,这是不少影业大佬对于票补减少给出的形容词,甚至认为此举将引领中国电影市场走上正轨。但对此,很多业内人士却有着不同的观点,资深电影人高军就认为,票补已经让观众形成了对10元以下电影票价的认可,一旦把补贴停掉,很多观众就天然地选择了离开电影院,“票补刺激了市场,但也让观众造成了误解,他们认为一场电影就该9块9,要是40块就不看了。”
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表示:“市场就是这样,观众对中国电影并没有那么渴望。”事实上,这恰恰是如今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9.9元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只是个“试吃”的价格,但涨到40元后,就一定是个三思而后行的选择了。对此,有业内人士给出了一个颇为形象的形容,“票补就像当初砸钱的电商和打车软件一样,会调动消费者的热情,但在前期砸钱过后,客户群仍旧会回归到最初的状况。”关于票补的分析,王长田就表示,“中国的票价确实有点贵,很多观众会有压力。”话说至此,答案似乎已经非常明白,如何维持住那些真正的观影人群才是当今电影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电影,同样也是一种商品,那么在价格已经失去吸引力的情况下,如何给观众带来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感受,或许才是下一波刺激性消费到来前最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