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兼并重组,国企改革还有更多期待

2016-07-27 08:15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迎来三周年之际,经过漫长而焦急的等待,国企改革在最近的三个月空前加速。

昨日,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指导意见印发,推进央企纵向调整。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将加快落实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推动中央企业通过试点的方式探索央企重组整合的有效模式,未来三年国企重组将进入活跃期。

央企限薪、大型国企合并、高管换帅,舆论喜欢把市场上鱼龙混杂的信息与国企改革联系起来,一厢情愿地将“变化”等同于“改革”。

然而国企改革只有热热闹闹的变化还远远不够。作为三中全会60项改革中最为重要、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改革,国企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三中全会改革的“胜负手”,关乎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成败与未来。

去年9月,中央、国务院终于公布了《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国企改革顶层方案“1+N”中的1浮出水面。遗憾的是,依然未能化解国企改革的所有迷津,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因此,市场仍不得不将等待N的出台,这其中包括触及国企利益调整最关键的混改。

国企混改要自我革命调整既得利益,一不小心怕被扣上国资流失的帽子;民企即便有钱加入,种种灰色地带难除,话语权能否得到保障仍是问题。如果说兼并重组是外部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的排列组合,那么混改的进度则代表着深层次由表及里的改革意愿。

去年出台的《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提出了“负面清单”,设定了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进退空间;圈定电力、石油等七大混改试点领域。

政策打开的准入大门还远远不够。截至目前,尚没有民资入股国企的混改典型案例出现。对社会资本而言,过去一直面临投资渠道狭窄,许多市场难以进入的困扰,始终难以突破。

电力系统自2002年起就启动的改革,至今没有形成完整设计。传统垄断领域能否表现出更大的改革意愿,能否真实甄别分离出竞争性业务和非竞争性业务,这些直接关乎社会资本愿不愿意进入的重要标准仍未明确。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必须完善与“混改”相适应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提供基于市场的激励和公司治理的国际标准。

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不是对立的两面。国企改革更不应该是一场局部热闹的市场假象,国企“混改”应该是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融合的样本,一场全方位的国企改革将为市场空间结构优化提供新契机。

30多年来,国企经历了数轮改革,以世纪之交“三年脱困”力度最大,助国企脱离深渊,只可惜此后踟蹰日久。2013年启动的本轮国企改革目标是“做强做优”国企,而董事会制度是否沦为走过场,混改能不能真正刮骨疗伤,这些“N”方案能否齐头并进决定了这轮改革的成败。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