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盛夏高温闷热天气的来临,省会肠道传染病进入了高发季节。记者走访省会各大医院发现,因肠道传染病就诊和住院的人们开始增多。夏季,人们该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呢?专家提醒广大市民,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夏季肠道传染病高发缘于细菌繁殖快。人们日常的饮用水及食物,如被病原体污染,再经过口腔进入肠道,很容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损害。人体一旦被传染,患者由粪便中排出病原体,病原体将再次污染他人,最后导致发热、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值得关注的是,吐、泻严重会导致肌体失水、肌肉痉挛及无尿等,严重者很有可能引起休克死亡。肠道传染病发病快,症状严重,传染性很强,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
值得关注的是,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各种家畜的肠道、内脏和肌肉及各种海产品中。如果人们日常膳食中的肉类、蛋品、乳类、水海产品受到了这些病菌的污染,在食用时又未能煮熟、蒸透,就容易导致肠道疾病,尤其在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特别有利于病菌的繁殖,食物极易受污染,再加上夏季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免疫力相对较弱,很容易引起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很常见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患者刚开始感觉疲倦、无力,不思饮食,常有肚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接着就发高烧。发病第二周,患者身上还会出现一些淡红色疹子,脾脏会肿大。病重者还可能有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说胡话等症状,后期还可能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昏迷、休克等症状。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在夏秋季比较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损害,引发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很容易出现生命危险。
细菌性食物中毒:凡因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进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胃肠炎和其他症状,都可称之为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易集体发病。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严重可导致失水和中毒症。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危害很大,多见于夏、秋季。主要症状有吐泻大量米汤样排泄物、严重失水、肌肉痉挛及尿闭,严重时可导致多因休克、尿毒症及等。
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有四种
经水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后可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霍乱、伤寒、菌痢被称为三大水媒病。
食物传播: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容器、进餐用具、手的接触、施用粪肥及被昆虫污染等。
接触传播:通过与病人握手,使用或接触病人触摸过的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都能起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此外,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
把好病从口入关,远离肠道传染病
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远离肠道传染病的关键。以下九个“小妙招”,让您远离肠道传染病。
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开展除四害运动。
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
不喝生水,食物要烧熟煮透,吃剩的饭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
购买易生虫的蔬菜应注意鲜嫩无虫眼,留意是否使用农药,摘去黄叶后应用水浸泡半小时以上,中间换水2-3次,然后再烹调。
贮存食品或加工食品时,应生熟分开。
不要去大排挡就餐和购买无证经营的盒饭,不要自办大型聚餐活动。
发现食物有异样或异味时不可食用,也不可煮沸烧透后再食用。
对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本报记者 李惺 指导专家 市疾控中心 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