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上半年全市消费投诉举报情况。数据显示,我市12315、12331投诉举报热线共登记各类信息59708件,同比增长9.65%。其中,消费投诉共10910件,同比增加18.44%。通过调解,共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663.58万元,加倍赔偿金额84.54万元。
网络夸大宣传
从登记投诉情况看,网购投诉仍居高不下,共登记2140件,同比增加1682件。其中八成是网购商品投诉,占比达85.00%。投诉主要集中在服装鞋帽、食品、计算机、家居用品、饮料(酒、茶)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已成为网购投诉的“大户”。肖女士6月16日花27.9元,通过淘宝网向经营地址位于仙岳路的一家经营部购买了1包海带干。下单后她发现,商家在网页上宣传该商品“能降低血压、利尿消肿”,认为存在利用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因此向12315投诉,要求商家按《消法》赔偿。
“在产品质量问题之外,一些网络商家在销售食品时喜欢使用一些夸大宣传、渲染功效的广告词,已成为投诉的众矢之的。”12315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类情况在网购食品投诉中占一半以上。
除了在广告宣传上过度吆喝,还有商家为给自己“刷人气”,居然还耍起了在网上冒名虚假评论的歪招。刘小姐6月15日通过团购网站,购买了一家色彩造型烫染连锁店的染发服务,总共消费148元。染发后,她发现商家居然未经自己同意,就擅自用其照片在糯米网上进行了虚假评论!刘小姐与商家交涉未果,愤而向12315投诉,要求商家删除该评论。在监管部门介入后,商家才删除了其在网上冒名做的评论。
手机流量成投诉新热点
今年上半年,通信(互联网)服务投诉也热度不减,共登记投诉1857件,同比增长10.40%。投诉主要集中在运营商(代售点)擅自开通收费(短信、网游)业务、套餐及宽带等业务办理宽进严出(宣传不实),以及通信运营商对消费者诉求处理不及时、结果不满意等方面。
其中,手机上网流量消费的投诉量不断攀升,已成为新的投诉热点。据统计,围绕流量的使用、计费、消耗和积累、清零等消费纠纷多达549件,占该类投诉总量近三分之一。
孙先生原先购买的是每月50元1G流量的套餐。今年5月底,他将套餐更改为30元500M流量。到了6月份,他突然发现,自己之前剩余的流量未被累积到该月。孙先生向运营商反映,未得到合理解释,因此向12315投诉。
“自去年10月1日起,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正式推出开放套餐内单月流量不清零业务。”12315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当月计费的手机套餐中的流量如果有剩余,可以转移至下月优先使用。但一些运营商还规定,客户发生主动变更行为,如过户、销户、携号转网、变更套餐等情形下,原套餐剩余流量将不享受此服务。
经查证,孙先生在5月流量还剩余357M,但因更换套餐被清零了。12315在调解中指出,运营商在客户办理业务变更时,未尽到告知义务,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经调解,运营商同意向孙先生赠送40元“加油包”。
此外,服装鞋帽、“四品一械”(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上半年投诉也都有所增长。诉求主要集中在商品质量不好、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包装标识不规范等方面。
【数据】
按投诉性质分
投诉量前五位
质量问题(5671件)
合同纠纷(1204件)
广告宣传(885件)
售后服务(332件)
包装标识(296件)
按投诉类型分
商品类投诉前五位
服装鞋帽1069件
交通工具934件
食品761件
家用电器472件
通讯用品410件
服务类投诉前五位
通信(互联网)服务类1857件
餐饮住宿服务类507件
文体娱乐体育服务类452件
美容美发洗浴服务类299件
制作保养和修理服务类27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