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头昏呕吐4年多 竟因脑中长了“石头”

2016-07-07 19:36 成都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她头昏呕吐4年多 竟因脑中长了“石头”

53岁的秦芳(化名)为了自己的“怪病”,已经烦恼了4年多时间:身体一向硬朗的她,突然开始经常性头晕头痛,甚至呕吐。近日,病情加重的秦芳走进了四川省肿瘤医院,经过脑外科医生的精细诊断,发现她左脑室里竟长了一个鸡蛋大的“石头”!这是一块直径近6厘米的钙化脑膜瘤。正是这块“石头”压迫了秦芳的脑神经,才让她得上了那些“怪病”。

“脑袋”里长了这种肿瘤,手术切除几乎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但稍有不慎就容易伤及患者大脑功能。而在一系列最新手术科技的帮助下,医生不仅成功地帮她取出了这块“石头”,还丝毫未伤及大脑功能,秦大姐如今已经病愈出院。

在“生命禁区”动刀有多难?

“脑部被称为‘生命禁区’,与人的记忆、认知、运动甚至呼吸等功能息息相关,手术的风险很大。”为秦芳动手术的是省肿瘤医院脑外科的吕扬成医生、朱江医生。据朱江医生介绍,她得的是一种被称为“脑膜瘤”的良性肿瘤,这种肿瘤虽然生长比较缓慢,但容易发生钙化,外表会变得像鸡蛋壳一样脆硬,连锋利的手术刀都切不开,加上肿瘤周围的血供丰富,手术操作难度非常大,往往被认为是极度危险、不可能切除的肿瘤组织。

朱江医生表示,从秦芳已经出现症状4年多的情况来看,如果不切除肿瘤的话,她的颅压会继续升高,造成神经功能损伤,严重时可能出现肢体麻木、视力受损甚至瘫痪。

医生下刀前 手术就已“做完”

两位医生最终下定决心为她做手术。朱江医生介绍,为了在手术前尽可能地为这块肿瘤做好详细“体检”,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医院不仅为患者做了常规的核磁共振,还采用了血管成像(MRA)、波谱分析(MRS)、弥散张量成像(DTI)等当前最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通过获取的这些数据,朱江医生为肿瘤画出了一张立体3D的“画像”。

在这个虚拟的肿瘤模型上,朱江医生设计出了一个比较安全的手术方案:不直接切肿瘤的周围,而是先在肿瘤表面打出小孔,从里面用超声外科吸引器一点点地把内部组织粉碎取出,直到肿瘤中空塌缩不再压迫周围脑组织后,再从容地切除。“可以说,这台手术实际上在患者进手术室之前就已经精确地‘做完了’,开颅只不过是实施。”

手术后,秦芳很快苏醒,运动、语言功能丝毫没有受影响,身体恢复得很顺利,手术十分成功。朱江医生介绍,脑膜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不属于癌症,但目前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还不明确。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长期反复头晕、头痛,且逐渐加重,最好去医院进行一次脑部检查,尽早治疗。成都商报记者 王欢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